《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了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
2、对比表达方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音乐素材 图片
方法手段:课前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外资料的恰当补充、教师多种形式的朗读、课件等媒体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谈话:
1、同学们,在你们周围,都有些怎样的人呢?请你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他品行好吗?(助人为乐、拾金不味、遵守纪律……)对,我们的周围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受人尊敬,爱戴,有的令人鄙视,憎恨。诗人臧克家针对这两类人写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有的人)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吧。(大家齐读课题两遍)
二、简介作者和鲁迅
1、臧克家:今山东人,著名现代诗人。(女生读)
2、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出示鲁迅的图片)(男生读)
三、初读感知 读一读 想一想
1、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 
2、学生带问题自读:(1)诗中写了几种人?(学生自由说)(2)诗中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请你试着找一找。
四、再读诗歌,逐节理解内容
  读诗歌第一节,读后思考:“为什么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反而“活”着?”(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说为什么?一种人:“肉体还在,精神已亡”。另一种人:“肉体不在,精神永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只要符合情理即可)
五、细读感悟
要求:小组自由读诗二、三、四节,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自己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悟。
1、学习诗歌第二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一种人“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另一种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看图说一说他们活着为了谁?(板书 为自己,为他人)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节诗歌: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人对人生的目的:一种人:“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另一种人:“为他人活,为革命献身”。
4、学习诗歌第四节: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人对社会的影响,一种人:“损害别的利益”,另一种人:“保护别人的利益”。
5、学习后三节诗歌: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对有益于人民的崇敬之情,读出那些危害社会丑恶脸孔的人的语气。(1)教师试读  (2)生自由读   (3)抽读  (4)男女生读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6、集体朗读诗歌完成小结。(填空)
这首诗赞扬一种人为____ 崇高品质;批判了另一种人为___的卑劣行径,我们懂得了人应该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才活得才有___
五、我会总结
  1、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在诗中找出。(学生自由找)
   (2)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才有价值。)12
2、做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家长汇报!-----老师赠语)
3、我们郑重宣誓: 我是一名小学生,我宣誓,我决心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宣誓人:
六、拓展延伸   议一议 评一评 看一看  说一说 写一写
  1、生活中的两种人:一种人有:为国捐躯  英勇献身的人:大公无私  无私奉献的人: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另一种人有:损人利己   贪赃枉法的人:卖国求荣   骄奢淫逸的人:见利忘义  违法乱纪的人:与人民为敌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写一写。(学生欣赏图片辨别,教师解说。
3、反面教材:xx头子李洪志,分裂叛国的达赖拉嘛之流……
4、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一种人。
5、教师小结:泛舟历史长河,有多少人为国捐躯,为人民献身,为正义而死,他们到人民的爱戴,人民的敬仰,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是人民的楷模,是人民的丰碑。反之将受到人们千古唾骂,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他们是社会的垃圾。
6、我也来投一票:把你写的一种人投到适当位置。(教师准备好投票箱,学生投票,也可以写,也可贴在黑板上)
7、欣赏歌曲《xxxx》
8、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有的人》有几种人?哪两种人?为自己怎么样?为他人怎么样?运用对比反衬了鲁迅的伟大,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做有价值的人。
七、作业
 1、 找出诗对比的运用,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八、板书设计
        鲁迅的画像
   有    为 自 己    (渺小)   
   的      对比
   人  为 他 人  (伟大)
 做有价值的人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1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