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原文阅读理解和答案|学与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2、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以及举例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体会引用事例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出示几句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生齐读)
指名说是关于什么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而不思则罔(wá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一、板书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板书:学与问)齐读课题。
二、检测自学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去预习了,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1、出示生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钥匙殿堂不懈追求瞬息万变哥白尼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①开火车读,相机正音。(钥匙的“匙”读轻声)
②释词
懈:松懈。
哥白尼: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学、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治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著作有《梦溪笔谈》。
③字形:瞬(容易写成日字旁)
④齐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①师生交流:先写学与问的重要性。再用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问在探索奥秘、取得新知中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板书:勤学好问)
②追问:哪两个事例?
生说,师板书:哥白尼沈括
③过渡:文章的作者主要讲了“问”,那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
师: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精读2-4小节
下面,就请同学们去细细地读一读2-4小节,他们是怎么学,怎么问的呢?可以在给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1、生默读,师巡视。
2、交流
(一)哥白尼
①师:谁来谈谈哥白尼是怎么问的?
生说(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123
②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③师:他就问了这几个问题吗?(不,从省略号可看出)追问:他还会问哪些问题?(连问四名学生)
(预设: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师引读——出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④、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师:问中介绍哥白尼请教了爸爸妈妈,他还会请教谁?
(生:老师、同学……)
师:你们跟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读——(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我们要向哥白尼那样坚持把它弄明白,这就叫——不懈追求(随机板书)
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师引读——出示: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二)沈括
1、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谁来结合沈括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板书:观察思考
①出示第4小节,生说感受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可花的时间相差很远?(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②“好好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123
红显“仍然”,扣词理解,你从“仍然”这个词语中读出些什么?
(他有了问题之后,没有就此搁置)
3、创设情境,师引导生说话。
或许在白天读书时,他会————;中午吃饭时,他会————;晚上睡觉时,他还会————;即使他很忙的时候,他还是在想这个问题,这就是——“仍然”。
师:最后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惑的?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位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说——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沈括才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可见,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学习第5小节
1、引读,以读带讲。
师引读——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理解“两只强健有力翅膀”——勤学好问的习惯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到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句子,相信同学们会有更深的体会,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好好地读一读,待会请同学来交流。
出示:(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交流。
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随机板书)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板书:学与问
哥白尼勤学好问
沈括观察思考
摆事实讲道理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58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