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学实录]鞋匠的儿子教学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预习汇报,质疑问难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对他,你有哪些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生:鞋匠的儿子指的是林肯,做总统前他曾经做过鞋匠、邮递员、伐木工人、水手。
师:噢,你知道了林肯以前从事过这么多职业,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读《主题学习丛书》知道的。
师(微笑):多看课外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还有谁了解林肯生平?
生:林肯,1809年2月出生, 1865年4月去世,他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是被人刺死的。
生:我从网上查到,马克思称林肯是“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师:呵呵,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不少!上网查询,请教别人,看课外书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鞋匠的儿子,相信大家对他会有一个深入地了解。
师:根据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谁知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讨论哪几个问题?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学习写人的文章,我们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林肯的什么事,二是从事中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三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点评:好课的开头是:一、轻言巧放发言权,在学生的阐述中缩短师生的距离感;二、“温故”为“新授”铺垫;三、直奔主题却不突兀;四、明确目标,以求“鱼”、“渔”同授。毕老师这节课的开头看似平淡,却切合了“好课”开头的要义:亲切的交谈,让学生展示,课内外一线暗牵;简单的询问,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直奔中心问题——学习写人的方法;听课的老师还能听出弦外音:这个班级的孩子训练有素,老师平时教得肯定很扎实。一节课,见证的绝不是当时的技巧,背景知识靠的是日常功。
师:你记得很扎实,说得也清楚。(师板书:事、怎样的人、写法)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
生:文章写了林肯上台演讲前,受到了参议员的侮辱和嘲笑,随后他用动人的演说使参议员由嘲笑变成赞叹。
生:我有补充,还有他当了总统后,反对国家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
(师板书:上台演讲、维护统一。)
师:你们太聪明了!很快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了。在预习中,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点评:小结既能点睛,又能搭桥,过渡得很自然。课堂是否干净,常常体现在这样的过渡性细节中。教师的语言精炼,传递给学生的课堂思路自然是清晰可感的。毕老师的话锋很分明,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
生:为什么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参议员们就感到尴尬?
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个疑问?
生:因为参议员们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地位优越,而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地位低下,反而当选了总统,所以他们感到尴尬。
师:你很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当时美国等级制度森严,在林肯之前历届总统不是出身于大种植园主家庭,就是大资本家的后代,林肯这样一个平民的儿子居然能成为总统,参议员们是接受不了的。同学们,学贵有疑,谁还有问题?
生:林肯演讲前和演讲后,议员们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生:前面一个同学说马克思称他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马克思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评价?
师: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要想解决它们,必须再来细读课文。(师把学生疑问板书在黑板一角)12
点评:
置疑、反馈是教学的常用法。由于学生的疑点散乱纷杂,指教者常常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大忌。毕老师却能把学生的置疑爬梳筛选,以板书的形式明示,为解读文章找到最合适的豁口,避免了低层次的讨论。
三、品词析句,走近林肯
1.真情对话,感悟平等
师:(出示: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同学们,言为心声,仔细读读他演讲时说的第一段话,从他的话语中,你能读出点什么?
生:我读懂了林肯非常伟大,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本来参议员是在嘲笑他,而他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表示感谢。
师:林肯确实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并且你也能找到句子来谈理解过程,很好。在这儿,参议员的“忠告”指的是什么?
生:“忠告”指的是希望林肯记住,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师:在参议员眼中,“鞋匠的儿子”意味着什么?
生:没有地位,身份低下,没有资格与他们坐在一起,更不用说做总统了。
生:在参议员眼中这是一种耻辱,这是参议员们嘲笑和羞辱林肯的原因。
师:但林肯却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再想一想。
生:林肯以鞋匠的儿子为荣,他觉得父亲是鞋匠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为他的父亲感到自豪。
师:谈得好,在林肯眼里,做鞋匠和做总统同样伟大,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永远”,如果我把这三个词去掉,比比看,会有什么不同?
(出示去掉“永远”一词的句子,再出示带有“永远”一词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比较不同。)
生:如果去掉这些词,感觉林肯的话有些平淡,加上三个“永远”,觉得语气更诚恳,更能打动人。
生:带着三个“永远”,说明林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且发誓终生做平民的儿子,也要像他父亲做鞋一样做好总统。
师:对,加上这些词更表明了林肯的一种态度:平民百姓照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板书:平等尊重)
师:面对着参议员的羞辱与嘲笑,你认为林肯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
(出示:林肯( )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生:我认为是平静地说,因为他没有丝毫的生气。
生:我认为应该是镇定自若地说,表现得不慌不忙。
生:我认为应该是自豪地说。
生:应该是义正辞严地说。
……
点评:
这一部分是师生、生生及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对话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师本身对文本细读后会抛出怎样的话题。毕老师在这一环中的设计很精当,,扣住“鞋匠的儿子”与“总统”、议员的“忠告”与“羞辱”“大笑”、林肯的三个“永远”,突显矛盾的基点,直接让焦点明朗化.再从文字的层面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悄然地潜入字里行间的灵魂处.学生在读读仪议间水到渠成地复活了“议员”与“林肯”的形象。文字,因而有了温度。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57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