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读后感】《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恶劣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2、在理解的基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对所起的柳树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何对这株柳树望而敬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陈忠实的散文,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精读文章第一组块,感悟柳树外在内在的形象。

1、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2、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给你印象。

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哪些词句的描绘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⑷你能把你的理解感悟读出来吗?(这里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说,力争全面理解)

⑸文字赏析: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⑹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⑺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且神奇到了让作者望而敬畏”,这是为什么呢?这株柳树的什么让作者敬畏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去看看青海高原。

三、精读第二组块,感悟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1、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2、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的印象。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产生这样的印象?

3、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了解青海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追问:作者为何不惜笔墨来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5、对比朗读:(女同学读描绘青海高原的部分;教师——然而就在这苍凉,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长出这样一株柳树;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山上不长草,原野不长树的青海高原上,居然长出了如此高大粗壮的柳树,能说不神奇吗?能不让人望而生畏吗?作者驻足于这株柳树下,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和想象。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猜想和想象,看看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1234

四、精读第三组块,感悟柳树生长过程的艰辛。

1、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归纳:这株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哪些磨难?说说相关的依据。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残、一场又场高原风雪的虐杀、一次又一次雷电的轰击)

2、同学们,这株柳树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得以成活下来并长得如此之粗壮,靠的是什么?(毅力和坚韧,一种坚强的精神)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同学们,这株柳树凭着顽强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与韧劲,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读——(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小结三个组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什么能让人望而生畏?

五、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文章写到第七小节,应该能让读者感受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了,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这株神奇的柳树给我们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2011-10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与思考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力求做到文意兼得。1234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提取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中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了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总之,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细节的精彩;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文字的训练;既简约,又富有实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1234

突破词语教学的屏障,突显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青海高原一株柳》词语教学例谈

南化四小六年级组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见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们的课堂却少见这样的词语教学。绝大部分的词语教学停留在“明其意”的层面,使得词语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词语教学这一难以突破的“屏障”的呢?如何才能深谙词语教学之道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词语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教学实录1】

…………

师:老师出示一块生铁,这个颜色就是灰褐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

生:因为作者用“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师:这种表达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种敬佩之情

师: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生齐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与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有感情的齐读第5自然段。

…………

课堂实录2】

…………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绝不宽容”一词用得好在何处?

生:(无语)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41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