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及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
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
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以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相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一,1.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平时的训练,从整体到局部,从粗读到细读,多次对文章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精神世界的互通。这不是一日之功,与任教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与熏陶密不可分。其二.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其三,.学生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留下了灵动、充分的空间,因此学生能够在高质量的对话实践中,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设计思想
一、突出一条主线
“神奇”“奇迹”是两个关键词,是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两个词,就可以抓
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两个词就能十分顺利地带着学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顽强。整堂课中的回忆主要内容、想象抗争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这两个中心词。
二、凸显一个形象
只有不断地呈现,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因此,第5小节(柳树的外形)成为课堂上反复出现的内容。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在苍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树第一次出现;在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中,柳树再次出现;在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后,柳树第三次出现。为的就是使柳树的形象在具体的环境中呈现,环境越是恶劣,柳树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能够产生柳树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种精神
首先,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复读悟。第9节中,作者直抒胸臆,赞叹柳树顽强的精神。课堂上分两次呈现,一是课始阶段,请学生试着有感情朗读,跟作者的感悟进行对话,提出问题。二是在课末阶段,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加上自我感悟的畅谈,使柳树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123
其次,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内容的引领下想象青海柳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一个个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树精神的顽强。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画面、声响、文字等资料引进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的中介。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
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版书设计)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 外形独特(5) 精神顽强(6-9)
3、指名分小节朗读
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
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
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123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小练笔: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哦!---_______”
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六)设计创新处
1.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使读与思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 在自主阅读基础上,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感知这珠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4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