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案例反思]《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期待  

  开课前,低沉悲伤的乐曲已经在教室里响起,同时,投影出示了一幅图:夜晚,一间茅草屋内。昏黄暗淡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艰难地靠在床上。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     

  学生听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但脸上写满了疑问。  

  我问:“看了图,听了音乐,你们有什么要问老师吗?”  

  学生a:“课件的背景音乐听起来令人悲伤,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一个奄奄一息地半在躺在床上,他们为什么如此悲伤?”  

  学生b:“画面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些什么?”  

  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后,我和着悲伤的乐曲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画面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反思: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要素就会协调、融合。 

在这个开课过程中,教师事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图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辅以生动的语言,动情地叙述故事。音乐、图片、教师讲的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场”,引导学生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陆游临终前交待遗嘱的那一幕,对《示儿》这首诗的内容也多了几分期待。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利用期待,延伸阅读  

  《示儿》教学即将结束。  

  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想知道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所期待的——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文本材料,学习效果肯定不错。  

  我顺势投影出示宋末林景熙的几句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心去读这几句诗,答案就在其中。  

  于是,学生为了寻求答案,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补充内容。片刻后,他们纷纷举起手,兴奋地叫嚷着,看来发现不小。  12

  生a:我认为国家是统一了,但不是陆游一生所期待那种统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说明陆游的后世子孙不知道该怎样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他们肯定有难言的苦衷。  

  生b:我也认为国家最终统一了,但人民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有一些悲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发愁蒙蒙”,远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见作者心里很郁闷,很忧愁。  

  生c:我同意他们俩的观点。老师您看这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儿》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是作者读完陆游的作品后写的,也是对陆游期待的回答。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陆游一生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统一全国,他的后世子孙是见到了国家的统一,但那是蒙古大军占领了中原大地、最终完成的统一。后世子孙该如何告诉他这样的统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这句问得好呀!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对陆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来说这是无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再一次朗读陆游的《示儿》。  

  反思:  

  有些课文,常常会涉及到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对这些问题怀有强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测及答案。案例2中,学生对“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的产生了询问,教师在他们强烈的期待与多元的“猜测”中补充宋末林景熙的诗作,拓展阅读新的文本。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儿》、走近陆游的机会,也是学生独立接触相关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阅读期待,敏锐捕捉、巧妙引导,适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我们的课堂会萌生出更多难以预料的精彩瞬间。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这是一个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反思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学中开课的故事、图画内容以及文本本身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而实用的素材。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创作情绪,他们既被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又为其壮志未酬而唏嘘不已。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情绪”,教师又启发他们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况、事件经过等方面着手思考、表达,从而把文本学习与小练笔有效结合,把“读”与“写”有效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愤、悱”都具备以后,启发、鼓励学生一吐为快,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37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