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反思]示儿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这首古诗也较为浅显易东,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自己去弄懂课题和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悲愤”教学中,我插入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林升的《题临安邸》,从中也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12
       课末又展示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一可以巩固学生的对诗文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对学生相关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句意思平白质朴,容易读懂,但感情强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实际上这个愿望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北宋政权灭亡。当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因此,陆游的一生也饱尝流离之苦,无比悲愤。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写到希望南宋王师早日平定中原。如《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1.提供注释,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古诗。
2.拓展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在同类诗中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深。出示《题临安邸》,了解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寻欢作乐。在相互参读中比较,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本文的对话,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3.反复利用文中的插图,用“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仿佛又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交流。然后出示司马谈、肖邦的临终嘱托,指名读,组织练笔,还原一种情境。最后比较参读,了解历史,引导学生完善对话描写,讲述一段故事,达到对诗思想感情的升华。
课堂不足:
1.教学设想三在课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学生的课堂想象交流、练笔反馈看,学生对古诗情境的还原、讲述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蕴含在诗人心中的那份无法排遣的悲痛,热切的盼望和坚定的信念。
2.课堂上没有安排学生自我小结与反思,没有交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
3.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练笔,导致最后的有感情诵读成了走过场。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3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