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怎么解释】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螳螂捕蝉》你们知道和它有关的一个成语吗?(板书:黄雀在后),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成语故事,(指名)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现在,人们用这个故事来警醒自己(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通判谋划。)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人就是利用这个故事来劝说君王,从而平息了一场战争,使自己的国家免于危难。他是谁呢?(少孺子)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起因部分:
⑴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直接劝说不行吗?(因为吴王要攻打楚国,两国势力相当,但其他国家正虎视眈眈,有可能乘虚而入,灭掉楚国。而吴王决心很大,不许有人劝阻,敢于劝阻的人要被处死。所以。。。。。这就是故事的起因)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吴国的国王要派兵攻打楚国,决心很大,不许有人劝阻,因此对身边的官员讲,敢于劝阻我的人要被处死。)指导朗读:想一想应该读出吴王的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吴王的固执、骄横跋扈)
⑵吴王这么一说,大臣们会怎么想?会议论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群臣听到后会是怎样的情形?(指名想想)少孺子怎么想的?
⑶少孺子听到后,又会如何想呢?(规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但又不敢违反吴王的规定)
2、学习经过部分:
少孺子不敢直谏,于是想出了什么办法?为此他做了哪些准备?自读描写少孺子行为、语言的语句。谈理解。
⑵这句话将少孺子的行为写出来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吗?(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规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但又不敢,于是怀里藏着弹子,手里拿着弹弓,在吴王的后花园中游荡,看似无事闲逛,实际是在等待时机。早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这样一连等了三个早晨。终于见到了吴王。)
指导朗读,把他的动作读清楚。
质疑,他为什么连续三天这样呢?(学生理解到他是等机会劝吴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他终于遇到吴王了。看到他满身露水,吴王非常惊讶,他说-----“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想一想此时应读出吴王的什么样的语气?(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指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少孺子是怎样劝说吴王的呢?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后下也。”板书:蝉螳螂黄雀
看这段话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多,这个字是?(其),课文当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这个其字?请你将文中的其字标注出来,看看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其字在本文中均作代词用,指代他、他们(它、它们),
或他、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123
他的话说明了什么?他想告诉吴王什么?中心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他给吴王讲了眼前发生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委婉地劝说吴王,启发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去攻打楚国,要想到攻打楚国带来的危机。)说明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潜伏着的隐患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要通判谋划。
指名朗读,多有哲理的话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6)吴王听了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结果怎么样呢?(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后恍然大悟,称赞他讲得好,于是放弃了派兵攻打楚国的决定。用自己的话说吴王的反应?(吴王恍然大悟,说:“好啊!”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于吴王伐楚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地形图——观察、分析(说出战争对国家的危害,对百姓的危害)如果吴国把兵力放在楚国的话,一定会导致国内兵力不足,这样,其他像越国、齐国、燕国,如果联合起来,即使不联合起来,也能轻而易举将吴国拿下。
(吴王明白了少孺子的良苦用心,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于弊,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议论,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⑺少孺子的一番话点醒梦中人,吴王此时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少孺子说些什么呢?
(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⑴学生提不出,老师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这点看出少孺子是一个()的人。(足智多谋、机智等)
⑵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吴王讲故事时是非常轻松、随意的,我们再读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指导朗读——背诵)
⑶你们觉得少孺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聪明有才智,对国家忠诚)当不能正面直谏时,便巧妙设法曲谏,启发君王自己思考和改正错误,殊途同归,达到正面劝谏的目的。)
⑷怪不得,吴王称赞道——善哉!言下之意,是(好啊!)善哉!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
4、多么机智爱国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尽然于这简短的100多字中,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还有这样的特点——出示课件
古今翻译的不同如:悲,今译为悲伤;古代译为动听,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们的,但所指却不同。三、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呢?(生交流)
师小结:①寓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
②少年的巧劝让我们懂得劝说的艺术,有时候和风细雨式的委婉劝说更容易让别人接受。123
③从吴王身上我们知道在做决策时一定要多权衡利弊,更要有知错能改的勇气。
四、板书: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教学目的:
1、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展开合理想象,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本单元写作奠定基础。
3、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通判谋划。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发现文章中想象点,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结合故事背景,发掘想象点,进行合理的创造性复述。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60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