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怎么解释|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话说成语,激趣导入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呢?
    (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螳螂”,你们认识螳螂吗?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4.教师拓展:人们一提到“螳螂捕蝉”,就会想到“黄雀在后”。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多媒体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读课题、明题意、释来源,为读懂课文作了铺垫,隐含着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同学们,读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123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多媒体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体会智慧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四人一小组练习分角色品读课文,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123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师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5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