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小学六年级   学校:武进区焦溪小学   教师姓名:庄彩华   章节名称 如梦令 计划学时 1学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该词。 2、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和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词风。 3、 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解决措施: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词的音韵和意境美。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词所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诗情;开展比较性阅读,加强积累,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清照。由说词、背词到走近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初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词,教师恰当引导,指导学生把词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是要注意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想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紧扣词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品味词作,感悟李词的独特魅力。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展。推荐另一首《如梦令》,与课文进行比较性阅读,进一步感受李词的风格,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化。朗读背诵二首词,将词改写成现代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进一步搜集阅读李词,加深对李词的了解。 依据的理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开展比较性阅读,拓展深化。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导入新课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一首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对李清照已经有了一点了解。 出示李清照的肖像画和相关的文字介绍,播放优扬的古筝曲。 在学生简要介绍后再由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特别是对她的词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利于本课的学习。 初读全词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自读的能力。 《如梦令》一词的文本,录音播放范读。 多媒体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提出三读的要求。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再播放范读。 通过三读,能读通读顺全词,并能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味。 品味想象 学生对词已有相应的阅读能力,能根据词的描述,再加上个人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展开想象,也具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幅图:1)溪亭日暮图;(2)藕花深处图或视频;(3)争渡惊鹭图。再加入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想象逐一出示图片或视频,再出示相关的词句。 紧扣词句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李词的独特魅力。 比较阅读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与《声声慢》 同时出示二首《如梦令》,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再出示《声声慢》,老师配乐范读。 通过比较二首《如梦令》,感受二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点。再结合阅读后期的作品,进一步感受李词的风格。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清照。 1、板书:李清照。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曾读过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谁能来背一背? 2、这首咏史诗,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堆砌之感,却气贯长虹,雄浑壮阔,完全不似出自一个女子之手,与其词风也炯然不同。对于李清照,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如梦令》,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然后提出朗读要求:把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味。 2、指名练读、评议。 3、听范读,集体朗读。 三、品读想象,感受意境。 (一)说词意。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注意抓住词中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词的意思。重点理解“兴尽”“争渡”的意思。“争渡”可以有二种理解:一是怎么渡;二是抢着划船。 3、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一大段的话才把这首词的意思说清楚,但是这首词只用了多少字就把意思说清了?(三十三字)由此可见,词的凝练。 (二)品词境。 1、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怎么读活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说,要能从诗或词中读出画面来。再请你低声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可以先自己练说一下。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点拨,出示相关的多媒体画面或视频) (1)溪亭日暮图 (2)藕花深处图 (3)争渡惊鹭图 3、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争渡惊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入”,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4、读活了这首词还不够,还要能读透。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这首词呢?   5、最后我们还要来背一背。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展。 1、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少年生活的无忧,反映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同一时期,李清照还写了一首《如梦令》,让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二首词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2、出示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引导学生比较二首词的异同。(可从词牌、字数、描写的内容、表达的形式、情感等不同方面加以比较) 4、这二首词都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品多是反映他前期的 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如《声声慢》。出示该词,师范读生大致感受其愁即可。 5、总结:岁月匆匆,千年的时光已悄然而逝,然而,时光带不走词人的恒古才情,带不走词人的万古愁心。而今,李词仍是我国古诗词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受到无数后人的喜受。李清照本人也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更多地去阅读一下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感受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1、背诵二首《如梦令》。 2、根据词展开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继续搜集阅读李清照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背诵李诗《夏日绝句》         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词风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由读词,同桌互读。   个别读 听范读、集体朗读。         自由练说词意。     个别练说,重点理解“兴尽”“争渡”的意思。               读词想画       说说自己脑中出现的画面。(可以描述、也可以运用相关的古诗和文章)     齐读整首词。           生用一字概括整首词。(可以是“醉”、“忆”、“误”、“兴”只要有理均可。)         背诵全词。         听录音朗读。         比较二首《如梦令》的异同。                 听老师范读《声声慢》,大致感受词情。       借助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女词人的资料,对于词人的生平学生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词风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二个方面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在此,教师有必要对词人作一点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词 人的词风有个大概的了解,便于词的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词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引发学生的想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教师应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想象不全的地方、表述不当的地方加以提示与引导。同时,适当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会起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内容因为课上时间太紧,没有还得及教学。                     在前面教给学生学词的基本方法上,再进行比较性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词的能力,丰富学生对词的认识。同时,也是真正地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感受词的独特魅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58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