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读书笔记】《野草》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不可以丢字落字。(第一遍学生自己大声朗读)
2、老师听一听哪位同学读得好,分自然段朗读。(第二遍指名学生朗读)
3、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那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当中的生字。
纭: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众说纭纭。
剖:解剖、剖面、剖析。(注意读音pōu)。
械:机械、器械、缴械。(注意读音xiè,笔顺)
骼:骨骼(注意笔顺)
砾:砂砾(小石,碎石)、瓦砾。
韧:韧性、坚韧(又柔软又结实,不易折断)。
棚:天棚、工棚。
殊:特殊(注意发音shū)
瞬:左边不能写成“日”,表示眨眼之间,与“目”有关系。(注意笔顺)
4、掌握了生字后,我们再来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说了什么?(第三、四、五遍读课文)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提出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第二部分(4~~5自然段):作者用种子发芽时发出的力量可以分开头盖骨的事实,说明种子的力量大。
第三部分(6自然段):用小草顽强地挺出地面,掀翻石头块的事实,说明种子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第四部分(7~~8自然段):指出种子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给这篇文章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逐段进行分析。
二、聚焦重点,深入悟读
1、找同学读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用一个词句说明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你是怎样理解“简直超越一切”?超越是超出、越过的意思。说明种子力大无比。那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部分。
2、课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了种子的力非常大呢?
第二部分:用种子发芽时发出的力量可以分开头盖骨的事实,说明种子的力量大。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说一下“致密”是什么意思(细致精密),这么细致精密而又坚固的骨骼,只有种子才能把它分开,说明种子的力气是世界上最大的;什么是“如此如此”?种子的力大到了什么程度?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学生读课文,并加以指导)
总结:是的,一个科学故事再一次让我们知道了种子的力量之大,能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
3、还有哪些事例来证明了种子的力非常大呢?
第三部分:用小草顽强地挺出地面,掀翻石头块的事实,说明种子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指名学生读课文,可以多找几位同学读),想一下这一段中用了四个动词,说明了种子的力是如此之大的,你能试着说一下是哪四个动词吗?
师:“透、钻、挺、掀翻”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可以多找几位同学读)123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背压在瓦砾和是快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把你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感受带动词的句子,感受几个动词的作用)
生:读句(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师:读了这段文字,知道瓦砾、石块硬吧?
生:硬。
师:你从哪体会到的?(从小草生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师:是啊,面对如此硬的环境,小草是怎样生长的呢?
生:从几个东西里体会到它的力大无比,以及顽强的精神。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再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这样的力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地小草,感受到了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力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
4、夏衍称它是怎样的一种力呢?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四部分。(指名学生读)
生:“长期抗战的力”
师:是呀,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一种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同学们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地方读不懂,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进行阻挠。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就是为了实现侵吞中国的野心,随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的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要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了“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就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我们看到许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还有年龄很大的爷爷奶奶,被日军残害,血肉模糊时,我们心中痛不痛?我们心中恨不恨?当我们看到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与敌人奋力抵抗,战死在沙场上时,我们心中痛不痛?我们心中恨不恨?当我们看到许多日本官兵残害我们的人民,侵占我们的土地,把我们自己的家园用无耻野蛮的行为占为己有时,我们心中痛不痛?我们心中恨不恨?当我们看到有极少数的中国人,贪生怕死,趋炎附势讨好日本人,出卖同胞,做日本人的走狗时,我们心中痛不痛?我们心中恨不恨?内心巨大的痛,和如此深仇大恨,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任人宰割吗?我们不能。无数的革命烈士就像小草一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带着这样的爱国情怀我们朗读第7、8自然段。123
(主要是读,在读中感悟)。
5、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的力量?
三、总结:
    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夏衍以小草的精神象征我们奋起抵抗,保卫祖国的民众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尊敬和学习的。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74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