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深度睡眠]生命,在深度对话中绽放——《野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情诵读,设境体验,感悟种子生命力的伟大。
2. 链接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 时控拓展,引发感悟,深入领悟文本阅读的时代(当时和现在)意义,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1.链接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主旨,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2.时控拓展,引发感悟,深入领悟文本阅读的时代(当时和现在)意义,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铃声响,学生进行听力练习)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你听到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听得准,源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读得如何?就得依靠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信心吗?
出示名言:(男女生轮读)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张晓风
这是现代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对生命的解读,或许单靠一两句的品读大家还有些迷茫、有些朦胧。没关系,“野草”该认识吧?好!今天就透过一粒普通的种子、一颗平凡的小草走进生命,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珍爱生命。
二、走进生命
1、自由通读全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好标记。
2、谈一谈这一粒普通的种子,这一棵平凡的小草留给你留下的印象。(别忘了抓住关键词句哟!)
   〔预设〕
a.聚焦“种子”
生:种子给我们印象是力气最大,它所显现出来的力量
是超越一切的。(神奇,可怕的力量…….)
师:你的证据呢?
生:讲述种子分开头盖骨的故事。
师:有理有据呀!用一个故事调动听觉细胞,真让人信服,而我则要调动大家的视觉感受来体验这一切。
  出示动画界面,学生配音——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了。)
师:聚集“任何机械力”,请问你想到了哪些重量级机械工具?
生:吊车、起重机……
师:遥望对面栋栋高楼,沉重的楼板,坚硬的沙石,就是在这长长的手臂的操作下完成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夙愿,你知道吗?
(出示“知识园”,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感知头盖骨的坚硬,一切机械力的力量之大,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种子力量之大。)
知识园:
一歹徒用枪击中女子头部,子弹飞出时竟破成碎片。
世界最大起重机起重量3200吨;1234
50吨的天车,可以起吊62.5吨;
22个车轮的载重大卡车冰雪装满耗子180吨。
师:有何感触感?
生:畅所欲言。
师:就这样的机械力,甚至超乎这样的机械力都不能将头盖骨完整地分开,可一粒普普通通的植物种子却做到了。我们忍不住感叹道:
引读: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过渡语:的确,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超乎一切机械力,与致密、坚硬的头盖骨斗争竟取得了胜利,那么小草呢?
b.审视“野草”
学生畅谈感受
〔预设〕
生:小草掀翻了巨石。
师:怎样掀翻?说说看。
生:摘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他为着向往阳光……如此如此。”
随机屏显相关语句。
师:哦!原来如此,柔嫩的小草竟是这样掀翻石块的。瞧!
(屏显去掉词语的语句。)
生:齐读,填空。(男生读)
师:利用换词法感受这一过程。女生读,请看,这是改版的“小草斗巨石”
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光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长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长,它的芽往地面伸。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倒。
师:哪个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原版的好。因为改版后体会不出小草力量之大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生2:我从“透、钻、挺”感受到了小草在掀翻巨石时用尽了全身之力,有顶破重重压力之感。
生3:“掀翻”可以说是掀了个底朝天,而“掀倒”仅仅是倒下至于是侧身还是翻了个过,看不出。
生4:我从“曲曲折折,顽强不屈”体会到了小草在与巨石争斗时特别不容易,而去掉之后达不到这种效果。
……
师:看来呀!用词不同其表达效果可真是天壤之别呀!这就是语言文字魅力之所在。
师:让我们再度漫步在这字字珠玑的曼妙文字中。
聚焦这强大的力量源泉。(播放“小草斗巨石”)学生再读原版的“小草斗巨石”。
师:一种强大力量,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从你的声音中传递而出,谢谢!冒昧地问一句这仅仅是一种生命力吗?
生:不!还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三、理解生命
介绍文章写作背景,领悟课文主旨。(指名读,随机播放抗战时的图片。)
资料链接: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到地,强占我国土,掳杀我同胞。无数爱国志士奋起反抗,到了1940年,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方针,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相对阶段。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与此同时,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成立伪国军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者进攻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趋高涨。在暂时的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论”及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散文《野草》。
背景资料+介绍+图片+播放哀乐(指名一生读)
师: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有更深的感触,更多的收获。再次凝视这粒种子,这棵小草,难道它仅仅是一粒植物的种子,一棵嫩绿的小草吗?1234
生:不是。
师:那它是什么?
生1:象征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
生2:奋勇抗敌的爱国人士。
生3:坚强、勇敢的中华儿女。
……
师:是呀!无数儿女团结一致,奋起抗争,这便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神圣的民族战争,一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师:迫问,那么“石块”呢?夏衍写《野草》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
生:要告诉人们在这种精神力量之下,再坚硬、强悍的“石块”都显得那么的渺小,不堪一击。正如毛主席所言“一切反动派皆是纸老虎”。
生2:鼓舞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一定能打败敌人。
生3:告诉人们对我们的民族战争要充满信心。
生4: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生5: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困难吓倒。
……
师:透过文字你品读出了夏衍的心声,很会读书。我有个疑问了,既然是鼓舞人们的斗志,那夏衍先生为什么不直接表白呢?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是的,在当时侵略者横行、反动势力嚣张的旧社会,却不允许夏衍先生如此直白的表述,他只好把这层意思隐含在对小草赞美之中,委婉地启示人们,讽刺敌人,这就是杂文。
出示“文学小常识”,渗透文学知识。
《野草》属于杂文。杂文是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杂文作者往往通过对社会事件和动态的细致观察,截取生活的某一片段,以小见大,阐明作者的立场、观点。《野草》一文尽管在不少地方采取了叙述的方式,但它的论点、证据、论证过程基本齐全,可以说是议论性的论文。
朗读指导:
一读:
此刻,你就是文笔犀利的夏衍先生,当你看到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时,悲愤的你这样鼓舞着奋起抗争的中华儿女:(接读“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二读:
此刻,你就是忧国疾呼的夏衍先生,当你看到卑弓屈膝的买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时,你轻蔑地告诫他们:
(接读“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三读:
此刻,你就是满怀信心的夏衍先生,当你看到帝国主义嚣张,反动派妄想“坐收渔翁之利时”,你忍不住警告他们:
(接读“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师:作为一名革命文学家,夏衍先生先后用100多个笔名同敌人周旋,而夏衍只是其中的一个,他笔下的《野草》不但在当时鼓舞人们拿起武器奋力反抗,夺取民族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努力拼搏。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因为……”
  多种形式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如,对“盆花”的理解。)
四、感悟生命
师:战争的烟云已飘散,幸福的阳光遍地洒。在今天,竟争激烈的今天,压力巨大的今天,挫折频频的今天,困难重重的今天,重新捧读读夏衍先生的《野草》,你的心灵将得到怎样的慰藉呢?1234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播放轻音乐)
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生活中不畏艰辛,奋力拼搏的人的故事,畅谈在面对竞争、压力、挫折、困难时该怎么办?
师:只有如此,才会让我们的生命绽放迷人的光彩,才能永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请记住:
屏显教师自创的名言(走进生命,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珍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凄厉的光彩。——薛慧  引导学生“人人争当名言家”,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创编成名言,诵读 ,结课。)
五、链接生命
1.推荐阅读张晓风的《石缝间生命》。
   2.结合《野草》写一篇读后感。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72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