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寓言二则 《矛与盾》、《鹬蚌相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 ,不读 sh è 即:读 j í ,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 
  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3. 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 
  (三)课文分析 
  先请同学们朗读、背诵一遍课文。 
  下面来讲第一则的一些字、词: 鬻 :卖。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顶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遮挡箭。 其 :他,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陷:穿透。俄而:一会儿,表示时间的副词。利:锋利。应:接。之:他(指卖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样。 
  全文共四句话。两句话是卖者夸耀自己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话的内容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热闹人的问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卖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话 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事实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寓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下面来讲第二则的一些字、词:蚌:一种软体动物。方:正。 曝 :晒。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脚很长。捕食鱼、虫类。 箝 :是“钳”字的异体字,夹住。喙:鸟的嘴。雨:下雨(动词)。谓:对……说。得:获得。并:一并。禽:捕捉。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话。第一句是叙述,交待故事内容:鹬 啄住蚌 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二、三两句是对话:二者互不相让, 互找弱点 ,等待对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叙述句 ,交待故事的结局:渔翁获利。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两败俱伤,让别人钻空子。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以叙述、对话为主,没有任何评论,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65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