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一等奖]《凡卡》教学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凡卡》教学谈
【教材分析】
  《凡卡》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课本(试用)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讲述的是一位被迫进城当鞋店学徒的凡卡写信哀求爷爷来带他回乡下的事,反映了沙皇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篇幅较长,结构复杂,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乡下生活的回忆三者交织在一起;写信时穿插回忆乡下的生活,与信中讲述的悲惨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学徒生活的悲惨,但学生容易产生凡卡乡下生活很幸福快乐的错觉。似喜实悲的结尾,更有一种意韵深长之感。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乡下生活实是非常贫苦,穿插写乡下生活是为衬托凡卡的学徒生活更为悲惨。
【课前】
  1、(屏显契科夫图片)这是谁?
  2、(屏显,学生自由读)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契诃夫写的一篇文章:《凡卡》。
  板书课题:
凡卡
二、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123456
    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想必已经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凡卡了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学生自由谈。
  3、带着初读感受在读课文:
    刚才大家谈得多好啊!与其说是看到的还不如说是自己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三、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深入读课文,探究讨论
  1、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正如他在信中的一句话所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屏显这句话)大家自由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
  2、凡卡说这话不会没有根据吧,他为什么会把自己说成连狗都不如呢?大家认真去研读凡卡给爷爷的一封信,从哪些地方体现了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挨饿、挨打、睡不好……
    相机指导朗读。
  3、是啊,老板揍他,老板娘戳他,连伙计们也捉弄他,吃的少,穿不暖,睡不好,人人都可以折磨他,虐待他,凡卡的确是连狗都不如啊!他在城里的生活可没指望了,只有苦苦地哀求在乡下的爷爷来带他走。请你们读这段话:
    屏显: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指导朗读(读出哀求的语气)。
    引读第十自然段。
    (如果您带我走,我会──我会──)
  4、同学们,凡卡急切的哀求爷爷带他去乡下,过乡下的生活。那么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凡卡在写信时回忆了在乡下的哪几件事?你从这些事中发现乡下的生活怎样?
    引导学生:乡下生活很苦,反衬学徒生活的悲惨。但有爷爷在,凡卡就觉得非常有趣。
  5、那个时候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时代,残酷的剥削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但对凡卡来说,有爷爷的乡下生活还是觉得非常有趣。因此凡卡再一次地在信中苦苦哀求爷爷,齐读这段。
    屏显: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
  6、同学们,正遭受折磨和虐待的凡卡,连狗都不如。这吃人的鞋店他一刻也不想待了,再待下去,他就要死了。他再一次的苦苦哀求爷爷,再读这段话。
四、总结
  这样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孤生一人在城里当学徒,受尽了各种折磨和虐待,简直连狗都不如了,他指望着乡下的爷爷来带他,来带他脱离苦境,那么他能如愿以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凡卡》。
  下课。
 3月9日泗洲路小学执教《凡卡》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凡卡 
  2、读正确,读流利,在脑海中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生反馈:123456
    我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凡卡,饿得难受的凡卡,看到给爷爷写信的凡卡看到了伤痕累累,身材瘦小的凡卡,孤苦伶仃,受尽欺负的凡卡。
    一个年近9岁的孩子竟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法?
  3、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请你画下来,在边上注上你的感受。
    老师发现我们班上的同学有一个好习惯,不仅划下了关键的句子,而且还圈出了重点词。
    找出来后,可以四人组互相交流一下。
    生反馈:
    昨天晚上,……不知不觉睡着了……吃的呢,简直没有。
  4、他还会有哪些悲惨遭遇?
    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吧!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5、在这圣诞之夜,远在乡下的爷爷想起了凡卡,他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既然这样,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到火坑里去呢?
    爷爷把凡卡送到城里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美好的回忆──《凡卡》教学谈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这段文字主要是写凡卡跟爷爷到树林里砍圣诞树的经历。这是一件生动有趣的事情,因而凡卡的心情是快乐的,描写的笔调也是欢快的──它先是以静态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冬季树林里独特的自然风貌,如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和凡卡“吭吭”地咳,小枞树“披着”浓霜“站在那儿”静静地“等着看”等等。然后又勾画了当时环境的动态特征:一是爷爷砍圣诞树前的习惯性动作,有“抽”“吸”“逗笑”等,充满了生活气息。二是野兔奔跑的动作,如“跳出”“窜过”等。
  但现实中的凡卡却是“伤心”的:他的表情是唉声叹气的,他的形象是呆呆的。这种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浅谈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既有主线,又有副线。“信”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此外,在文中还插进去一段凡卡回忆过去在乡村与爷爷一起生活的这条副线。针对本文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的这个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中间破除法”的教学方法。
一、初读课文,明确主线
  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就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结构。123456
二、抓住主线,理解内容
  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而信中是最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等自然段。我叫学生找出来读一读,让学生个个“轻装上阵”去认真体会、感悟。然后指导学生精读第8自然段,采用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表现在:一是经常挨打,受欺负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伙计们捉弄他;二是挨饿,吃的“简直没有”;三是挨冻,而且不能好好睡觉,他“睡在过道里”,老板的“小崽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才9岁的孩子担负这么繁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能受得了呢?再引导学生回想凡卡在信中说:“我再也受不住了!”他哀求爷爷“带我离开这儿” 使学生知道由于凡卡忍受不了学徒生活的煎熬而对家乡爷爷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渴望尽快摆脱这种痛苦生活,回到爷爷身过的迫切心情。最后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跟读,准确地把握情感,为课文的插叙作好对比的准备,为表现中心作好铺垫。使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以读为主,加强朗读指导是我实施《凡卡》第一课时授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采用“中间破除法”的教学方法,对《凡卡》一课进行教学,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凡卡》教学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问题是指客观的事物与主体认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解决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将思维引向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课文“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已经就有,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使“问题”真正与“情境”相结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123456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好吃,没好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至少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上述例子表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糸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议论交流,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给学生留点面子──《凡卡》教学谈
  教学《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合理想象:凡卡从甜蜜的梦中醒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立即陷入沉思,有的学生禁不住小声讨论。看到学生在积极思考,我欣慰地笑了。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学生纷纷举起了右手。咦,严熙也举手了!我心中一阵窃喜,要知道他可是思维经常“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学生,平时上课要么找坐在附近的同学讲话,要么就是趴在课桌想与上课无关的事。今天他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待会儿一定得好好表扬他。“严熙,请你说!”我点他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他兴奋地站起来,非常认真地说:“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到城里来把凡卡接回去了……”没等他把话说完,其他的同学就在嘀咕:“爷爷怎么会收到信呢?”甚至有学生在嘻笑,可能是觉得严熙的回答太离谱了。我用严肃的目光把刚才嘻笑的学生看了一眼,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回答,倾听是一种美德。”又用和气的口吻对严熙说:“今天你能积极思考问题,真不错!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为凡卡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请你再认真看看书,想想你平时是怎么写信封的,老师相信你对刚才我提出的问题一定会有新的思考。”我看到他很感激地望了我一眼。
  我想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试想,如果当时我和大家一起否定他,那他收获的肯定是失败和沮丧,失去发言的勇气,在他心灵里留下的失败会成为阴影,影响他对学习的积极思考和交流表达。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留点面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

 讨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谈
  《凡卡》是一篇外国优秀的短篇小说。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选编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让学生阅读一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用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123456
  第二课时,我采用了自主尝试──分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方法,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学习文章最后一节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同学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一名学生肯定地说:“不能。因为信封上没贴邮票,地址也没写清楚。”另一名学生补充说:“当时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那些邮差只能为富人送信,而不会理睬像凡卡那样的穷人,即使凡卡写清了爷爷的住址,也收不到信的。”沉默几秒钟后,一名女生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课文的结尾写反卡作梦都想爷爷来接他回去。这样的形式结尾,暗示了反卡的愿望不过就像一场梦一样,说明爷爷是不可能来接他的,这样反衬了凡卡的悲惨命运。”
  同学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激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看大家兴致高昂,情趣十足。想到眼前正是最佳时机,何不把内容拓展、延伸一步,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对黑暗制度痛恨的教学目的呢?于时,我就鼓励学生为发言的同学鼓掌喝彩,并称赞他们是思维敏捷、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然后,接着说: “凡卡只有九岁,却受到如此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多让人同情呀。如果你在场,准备怎样帮他呢?”
  也许是我由衷地赞叹感染了大家,也许是在前几位同学发言的带动下,接下来的讨论就更为精彩,是我备课时从来未考虑到的。“如果当时我在场就好了,我可以帮他脱离苦海,离开学徒店去找爷爷。”一位男生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主动站起来发言,“课文里说他很想离开这里,可是没有鞋穿。你看,他身后的架子上不是挂了很多鞋子吗?他为什么不趁人不注意时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穿上逃跑呢?”很快有人反驳说:“如果被老板和伙计发现,会被打死的。”“反正总是一死。凡卡自己都说,他生活没指望了。如果爷爷不来接他的话,他就死路一条了。那他为什么不抓住一线生机试一试呢?说不定可以逃脱的。”又有一位同学附和说:“我也赞成这种办法。老师经常告戒我们,在困境中自己要坚强、勇敢,要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先保全自己。”我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略有思所后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人在危难中,是具有逃身的本领,他完全可以试一试的,那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呢?“一个机灵的小男孩抢着说:“他肯定想到了,因为我从小说中知道,凡卡小时侯非常聪明、可爱,所以他出生的那家小姐才教他识字、读书,懂了不少知识。否则,他怎么会写信呢?他肯定想到了如何逃脱,只是作者没写而已。”紧接着一名文质彬彬的女生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因为凡卡是生活在乡下农村,跟爷爷一起长大,是个善良、诚实的的孩子,他决不会做那种不光彩的事。再说了,就算凡卡偷了鞋能离开这里,可你们别忘了,那是在沙皇统治下,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痛苦的命运。这是作者写文章的主要目的。”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个个点头赞同,同时向这位女生投去赞许而佩服的目光。
课后,我非常满意,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从学生身上得到了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多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善于用欣赏、肯定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他们会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会给老师带来惊喜,留下精彩的、值得回味的片段。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47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