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亲情——在老人与海鸥之间荡漾《老人与海鸥》教学思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文本描绘了老人与海鸥真诚相伴、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尽管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感人至深的厚重情味。
    课文后半部分的“海鸥送老人”情景让人们“意想不到”!这样的语言现象更能引发阅读欲望。然而,笔者在细读文本之后发现,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还有许多细节更应开发,只有在充分领悟到老人对海鸥的至情,才会明白最后海鸥们“匪夷所思”的举动。于是,我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到了老人喂海鸥的“舐犊深情”上,进行了一次颇有意义的教学行走。
    一、浓缩一种境界,感知亲情
    在自由朗读、学习词语后,通过让学生读着词语想象画面,他们很快勾勒出了课文描绘的两个场景,“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样的整体感知,是要渗透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布局,让学生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地开掘课文。紧接着,我缓缓引导:“同学们,读着这些词语,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你感觉老人与海鸥简直像什么了?”学生脱口而出:“亲人!”如此,课文就浓缩成了一种境界!那就是——老人与海鸥的亲情。“同学们,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验证了大家的观点——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是整个文本的核心,两个画面也正是通过这个句子进行切换的。尽管句子表面看来平实无奇,实则具有很大的张力。在出示这个句子之后,我就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感悟得太多,理解得太多,而缺失了同样对学生具有很大意义的质疑问难、反诘颠覆的学习方式。经过讨论,我们以“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与海鸥怎么会像亲人?”为问题引擎,发动了全文!
    二、聚焦四处特写,感悟亲情
    ■二十余里!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句子。首先从“只为了”我们可以感受到不一般的情谊,但还不是很深刻。于是在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感受“步行二十余里”:“你们知道一般人步行二十多里需要多长的时间吗?老师告诉大家大约两个多小时!而现在这位驼了背的老人,你觉得可能要走多长时间?”孩子们转念一想说:“三个多小时。”我又追问:“那么一天打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六七个小时。”他们异口同声。“孩子们,在每个冬天里,老人每天都需要赶六七个小时的路。却一心只为了——”“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这才叫亲人哪!”
    ■饼干丁!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文本中描述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从老人娴熟的动作和海鸥应声而来的表现中,孩子们一下子读出了老人与海鸥关系不一般、互相很熟悉。我并不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引导孩子们:“你们从这个‘饼干丁’读懂什么?什么是饼干丁?”首先区别“饼干丁”与随意掰开的“饼干块”、捏碎的“饼干末”是不同的,它是仔细地掰成了一小块一小块。“那么,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们马上缓过神来,争着说:“太大的饼干块海鸥吃不进去,而且可能会因为相互争夺而受伤;而饼干末根本吃不了,还可能被风吹散,饼干丁最合适,海鸥们吃着也最习惯。”我由衷地赞扬道:“你们体会得真棒,想到老人的心坎里去了。”接着话锋一转:“这饼干丁不禁让我们回想起我们小时侯,谁喂我们东西吃,他们又是怎么喂的?”孩子们响亮地说:“我们小时侯爸爸妈妈也要把东西嚼碎了再喂给我们吃。”“是啊,而在这里,这老人喂海鸥的举动简直就像是海鸥们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亲人!”孩子们都很动容,小小的饼干丁包蕴着多么深沉的亲情啊!123
    ■相同的白色翅膀!
    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我想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个语言现象。然而我在细读中却发现作者这样强调“相同的白色翅膀”和“老人能否看得清”是有深意的。于是在教学中,当孩子们发现老人给每一只海鸥都起了名字,并且认得每一只海鸥时,我就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个句子。“孩子们,在我看来是相同的白色翅膀,而于老人,老人往往怎样?”“老眼昏花!”“是啊,老人老眼昏花却能认得每一只海鸥,你从这里读懂什么?”有个孩子马上起来说:“我觉得老人对海鸥肯定特别特别熟悉,天天呆在一起,而且注意到每只海鸥的特征。像‘独脚’确实只有一只脚,而‘老沙’是脚上有环。”孩子们都很认同。我接着追问:“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时候,遇见一对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然而谁一定可以一下子就辨别出来?”“他们的父母!”“是啊,只有父母才会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我觉得老人也像是海鸥们的父亲一样,对海鸥们了如指掌!”“是呀!老人就是海鸥这样的亲人!”
    ■企盼!
    “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这是文本所描绘的“老人喂海鸥”的最后一幕。这个充满萧索、遗憾情味的句子似乎喻示着悲情结局的到来。“读着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像亲人?”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目光都关注到“企盼”。“是啊!企盼!那么你觉得老人企盼什么?”孩子们略一思忖便纷纷发言:“企盼也能到滇池去!”“企盼时时刻刻和海鸥在一起!”“企盼永远不要和海鸥分开!”我继续深入:“海鸥是一种候鸟,他们只有冬天才来昆明翠湖公园,你觉得老人还企盼什么?”“企盼每一年只有冬天!企盼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一起!企盼彼此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
    在第二课时中,我仍以“亲情”为开掘点,以“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个句子为核心,展开“海鸥对老人像亲人”的解读。比如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抓住其中的“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肃立不动”、“守灵”等词句,放大来体味。无论是“亲属”还是“守灵”等这些字眼都充分说明了海鸥已经展现出自己对老人的深厚情谊,海鸥是充满灵性的动物!
三、进行两次练笔,补白亲情
    在扩散地解读之后,接着我还是引导学生回到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像亲人一样”上来引导孩子们想象: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它虽然没有写在书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123
    第二课时,在充分体味的基础上,我仍进行了一次练笔,那就是:如果你是这群翻飞的海鸥中的一只,看着老人的遗像,想起老人十多年来和你们的相处,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这既是对文本的补白,更是让孩子们移情体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至情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情境补白,老人、海鸥的形象在学生脑中更加清晰、丰满起来。每个孩子的描绘都会成为文本不可或缺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断推动与丰厚文本情境。
    四、实现三次拓展,铭刻亲情
    在课堂的行进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三次小心翼翼的拓展:
    (1)老人叫吴庆恒,他被昆明人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
    (2)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十多年来,一到冬天,他都是这样走着来到翠湖的。
    (3)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海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就有“老沙”。
    以此来层层推动孩子们感悟的深刻性,提升文本的感染力。实践证明,这样的适度拓展是有效的,更是需要的。这些拓展材料真正实现了价值:丰厚文本却不游离文本,渲染情境却不喧宾夺主,纵深感受而不颠覆感受。
    课的最后,我将两幅画面来个整体呈现,进行总结:即使是一只飞翔的海鸥,它也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老人与海鸥创造了一种亲情般的境界,展现了一段亲情般的生离死别!亲爱的同学们,擦亮你的眼睛,竖起你的耳朵,敞开你的心胸,让你的每一根感觉的神经、每一个细胞都警觉起来,去感受这个世界中的一草一木,去聆听这个自然中的一鸟一兽,用信赖和亲情去与我们身边的一切接触,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创造出更美的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12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