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设计_《怀念母亲》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价值目标——培养爱国情操。
三、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当我们跌倒,伤了手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得到母亲的安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带着祈求的眼光投向母亲;而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念,总是盼望母亲快快回来。母亲啊,她就是我们的肩膀。同学们,你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练说:   的母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当失去了母亲,这种爱就特别深刻。今天,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向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后的悲痛,还有自己深深的悔恨,怨恨和对离开自己的祖国母亲的思念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了解作者。
师:对于作者季羡林,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课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道他有和大熊猫一样的称号“国宝”。(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在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同学之间讨论一些。
(①同位互相指读,给不会读的字词标号;②集体反馈,根据学生识字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踊跃一起读一下生字。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朦”“胧”的字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字词的写法:“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2、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活跃抢答)(出示课件)
崇尚:在心里是无法取代的。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12345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生字词过程,我们大概感知文章了,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1.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然后默读。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板书:两个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们这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抓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生身母亲”。 (板书:生身母亲)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一下就找到能够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的段落。我们首先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感情。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师: 从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过得多痛苦啊!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读课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2、重点理解“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却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他的愿望是什么?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师:大家能从中读懂什么吗?
生1: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漆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生2: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失去母亲似乎就失去了灵魂,没有快乐而言。
生3:作者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还没有对母亲尽了孝心,心里就有了遗憾,所以他说:“抱终天之恨”。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无法尽孝、心存自责,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恨。)12345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透切,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愧疚和悔恨的语气来朗读第2自然段。(全班读,然后个别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其他自然段思念母亲的句子还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哪些段落还体现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怎样理解“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带着思念。)
4、小结:
①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②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师:前面我们在谈到“怎样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这个话题时,有同学找到了作者经常梦到祖国的语句。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薄暗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板书: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同学们可以再仔细阅读这段话,想想哪几个字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想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师:如何理解“频来入梦”?(联系上下文。)12345
生:时常梦见祖国和母亲。(“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师:文中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a.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b.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d.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生:作者一个人孤身在德国生活,充满孤寂感,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就会想起在中国生活的情景,以及在中国的亲朋好友,心里就会高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从这段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师:“浓浓地糊在心头”中的“糊”字还可换成“()”。同学们怎样理解“糊”的感觉?你们认为“糊”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可换成“粘” ;“糊”说明感觉很强烈,耐人回味,用得好,因为“糊”字把体现了这种耐人回味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师:从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5、抒发情感
师: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a.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c.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d.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12345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妙笔生花
大家也像作者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心情。
(五)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两个母亲                     崇尚的敬意 真挚爱慕
祖国母亲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6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