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_《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师:这一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
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
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成功的喜悦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琴艺水平一直那么好吗?那他的琴艺水平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交流。
生找句子交流。师板书“白痴”―――――“成功”
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看到板书,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为什么会成功?
师:静静的思考、思考他能由“白痴”最后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走向”
生:他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
师:看来你深深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鼓励的,老妇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鼓励他的?当时情景怎样?
生:是在“我”灰心、沮丧的时候,老妇人鼓励我的。
师:请找出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是呀,难过的是她又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从开始的沮丧到现在的诅咒,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劝解他?有用吗?老妇人怎么做的?她的哪方面最打动你?
生交流句子。
生:“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在鼓励她,而且还告诉作者音乐是用心灵去感受的。
生读句子。
师:除了语言,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很平静。
师:是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小提琴手,面对如同锯床腿的音乐,她的表情如此镇定,没有流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烦躁,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老师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别人的“尊重”(板书“尊重”)面对看到的这感人的一幕,你有话要说吗?
生:正是由于老妇人才让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自信。
生:有人夸我。
生:我也有人欣赏。
师:一个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别人的鼓励行吗?还需要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一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需要自己的努力,我是从以下句子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
指导全班读句子。
师:我不在乎什么?
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师:我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读一读。
生:“直、又酸又痛、湿透”
师:开始是“沮丧、蹑手蹑脚”现在却不在乎,还能坚持拉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不怕吃苦,坚持不懈
师:做事就需要这股韧劲,板书“韧劲”。正是由于老妇人的鼓励,加上我的坚持,才让我最后感觉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一起读——
生读句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清晨,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12
师: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谁说他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没有用世俗的语言进行交流,此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是用整个心灵来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流。只是“一个人……
生接着读句子“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他们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的一幕吧!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而之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从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
一、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作为教师应体现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52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