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课文_《詹天佑》 《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 教学内容:

《詹天佑》 《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二. 学习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生字:詹zhān 佑yòu  挠náo 挟xié 蔑miè 涧jiàn 峭qiào 勘kān         凿záo 渗shèn 岔chà 竣jùn  藐miǎo 褐hè  碘diǎn 溴xiù         氯lǜ    屑xiè   浃jiā   硝xiāo 刃rèn  讣fù   颁bān多音字:形似字: 词语:汗流浃背:形容汗出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也说百折不回。讣告:报丧;报丧的通知。 2. 能力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从小热爱祖国、立志报国。 三. 重点、难点重点:围绕中心选材;培养爱国热情。难点:多角度选材;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 课文分析《詹天佑》本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1.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2~3)交待起因。第三部分(4~6)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第四部分(7)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2. 詹天佑面临着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困难: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环境恶劣;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很大,火车难以爬上。做法: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体现爱国精神。细心查找、勘测和严密的计算。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不能“大概”、“差不多”,表明詹天佑有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是他能在危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在气候多变、自然情况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请教当地农民,不耻下问。由此可知詹天佑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关键所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泉水下流、满是泥浆、无抽水机,詹天佑带头排水,和工人同吃同住。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体现他聪明、懂得知识的灵活运用。3. 詹天佑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1)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2)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3)有强大的思想动力。(4)爱国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 《床头上的标签》本文的三个特点:1. 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2. 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3. 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4. 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资料: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 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 “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 “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 123【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给加点字注音阻挠(      ) 勘测(      ) 要挟(      ) 铁屑(      ) 沉淀(      ) 二.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险竣   峻工   赞叹不已        b. 免励   讥笑   堕入深渊c. 毅然   勘测   悬崖峭璧        d. 阻挠   轰动   高山深涧 三. 下列各句的空白处,选填正确的一项是(     )1. 青年一代         着民族的希望。2. 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    。3. 屈原    过出使齐国的外交使命。4. 播改良谷种的责任,我们两个村一起     。a. 肩负  承担  担负  承当    b. 承担  承当  肩负  承担c. 担负  承担  承当  肩负    d. 承当  担负  承担  肩负 四. 下面一个长句子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1)分成四个短句;(2)每句包含一个要点;(3)句与句之间要连贯。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五. 阅读短文。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1. 概括主要内容。2. 詹天佑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后,面临着哪些困难?3. 面对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的?4. 詹天佑是怎样工作的?5. 怎样理解文中的加点词语?

【试题答案】
一. náo  kān  xié  xiè  diàn
二. d
三. a
四. (1)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 (2)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3)它的落成使淮南到淮北市的路程缩短了几百公里 (4)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典礼
五.
1. 詹天佑历尽困难开始工作。
2. 外国人的嘲笑,天气恶劣,条件艰苦。
3.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 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123
4.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5. “始终”表明了他克服困难,坚持工作的持久性;“常常”说明他虚心向劳动人民请教。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41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