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这篇课文】林海(6篇+相关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12345678910111213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2345678910111213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12345678910111213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12345678910111213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12345678910111213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12345678910111213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
     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12345678910111213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珊(shan shai )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      )
    漂亮、相貌美好。      (      )
    指国家兴盛安定。      (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   )(   )和(   )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12345678910111213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 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四、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2345678910111213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12345678910111213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周一贯 评点)12345678910111213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2期

兴安岭的传说

古时候的兴安岭,据说不象现在这样秀丽,漫山都是森林。那时候,那里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树木,举目四望,一片荒凉。相传,那时在兴安岭上的一个岩洞里,曾经有一个胖喇嘛,跟一个十几岁的小班达(小喇嘛),师徒二人住在里边修行。

  这个胖喇嘛是个心肠十分狠毒的家伙,对待小班达非常刻薄:他每日天不亮,就把小班达连骂带打地撵起来,让小班达给他打扫佛洞、焚香上供、挑水生火、烧茶做饭。做完了这些活儿,只给小班达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残茶剩饭,催他赶快吃了,然后就撵他出洞,去野外拾柴。等到晚上,当小班达筋疲力尽地背着柴草返回山洞的时候,胖喇嘛还得让他给做这干那。有时嫌柴拾得少,甚至把小班达打得死去活来。

  有一天,小班达照常到山上去拾柴,拾了半天,肚子就饿得叽哩咕噜地响了起来。他想要寻找一些能吃的野草压饥,就东寻西找地向远处走去。他转来转去,不知走了多远,走到一座陡峭的高峰底下。他顺着山脚俯着向下看去,只见有一条令人目眩的奇异的深涧出现在山下。小班达困惑不解地想:“我来到山上拾了这么多年的柴,怎么一直没有见到这条幽深的山涧呢?”他细心地朝下望去,只见有一座小庙影影绰绰地坐落在山涧里,一群群山雀从庙里飞出又飞进。

  看到达种情景,小班达暗自思忖:“看那些雀鸟在那里飞出飞进的样子,说不定在这条山涧里能找到可吃的东西!”他就壮起胆子,顺着那个山脚,朝深涧里倒挂着身子爬下去。
  当他艰难地爬到半中腰的时候,突然,山涧里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小班达从半山涧上扯开,直向万丈深渊抛去。说也巧,当他被狂风抛向山涧时,他身上披的袈裟“唰”地被风扯开,小班达就象生了翅膀一样,游游荡荡地飘下了深涧。
  呆了半天,小班达从昏迷中醒来,睁眼一看,他正好躺在小庙的门前。他定了定神,站起身来,推开庙门向里走去。

  小班达走进庙里详细打量,他看到正面有一个石桌,石桌上面有一个象碗一样的东西,里面盛着一把炒米。一看有吃的,他就不顾一切地捧起那个东西,把里面的炒米全都倒进嘴里。说也奇怪,当它咀嚼完那一把炒米,一看那东西里面,竟然又生出了一把炒米。于是,他就一口接着一口地吃起来,一直到吃饱为止,里面还是有一把炒米。

  小班达一看这种情形,猜知这是件宝贝,于是他便赶紧将那个宝碗揣进怀里,走出了庙门。当他走出庙门,还没等他向山涧的陡崖上攀爬时,顿时他的身子变得轻如鹅毛,好象有什么东西从上边提他似的,忽然向上飘起来。刹那之间,就飘离深涧,飘回他居住的山洞附近。
  这时,夕阳西下,已经将近黄昏,四野俱静。只听见师父那雷吼般的怒骂声不断地从洞口里传出来。小班达恐怕被师父夺去宝贝,便就地挖了个坑,慌忙掏出怀里的宝碗埋进坑里,然后拔了一棵小松树插在上面做标记,便飞也似地向洞里跑去。

  胖喇嘛一看徒弟走进山洞,使暴跳如雷地骂道:
  “秃驴,你好大的胆!玩了一天,不但没拾回一根柴禾,竟敢鬼混到这么晚才回来……”他不住声地骂着,就把小班达按倒在地,不由分说,拿起一根结实的柳条,把个小班达打得皮开肉绽,一直罚他跪到半夜,然后才放他去睡觉。12345678910111213

  第二天清晨,小班达忍痛起身,照常干活儿。当他走出洞口向外一看,啊,这一夜之间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呀!四周山上,一直到洞口前,全都长满了高大的松林,连兔子走路的小径都找不到了。

  小班达暗想:这不正是自己逃脱苦海的好时机吗!于是,他便侧着身子,左转右拐地钻出了密林,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平安地返回家乡,跟亲人们团聚了。

  再说那胖喇嘛那天夜里打小班达睡得过晚,直睡到第二天晌午才懒洋洋地爬起床来。他一看小班达不在洞里,便大声呼喊。可是吆喝了好几声也不见小班达答应,他只好出洞去寻找。当他走出洞门一看,只见漫山遍野全长满了松林,小班达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他挣扎着想要钻出密林去搜寻小班达,可是由于他体大身肥,怎么挤也挤不出去。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从那时候起,兴安岭啊,就象铺上了层层的云彩一样,长满了苍松翠柏,变成了祖国采之不尽、伐之不绝的林海。


欢迎光临小兴安岭网站

大兴安岭热线:大兴安岭 神州北极 >> 首页

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29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