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月光曲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突破重难点。]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写作的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设计者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太穷 谱
    谱成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加辛降阆嗤?quot;清幽"、"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
  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教学要求: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200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大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九、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有哪位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自学提示。)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可以选择播放视频(课件《月光曲》中有视频),当然,教师的描述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一句。)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三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还要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单击"啊"字,课件显示音节。)(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注意其中的‘随便说说’,姑娘真的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二句。)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六自然段"。)“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她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三句。可回到课件"段落分析"中的"第六自然段"。)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 \太穷 谱  谱成
  十、课堂作业。
  (点击课件“文件“菜单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时间,选择出示“组成词”、“连成线”、“多音字”和“练一练”等题目。)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五、朗读全文。
  "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
  六、扩展性引导。
  "其实,贝多芬逢穷兄妹俩有如中国的俞伯牙遇钟子期,月光曲就若中国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关于贝多芬,课件《月光曲》中有更多的资料,包括两部电影,还有真实的乐曲来历等等。"(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更多资料"之"高山流水"。古琴曲响起,故事分文言和白话两篇。)(学生可以自由运用课件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七、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八、课堂作业。
  (点击课件“文件“菜单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时间,选择出示“练一练”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通(   )        淘(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复习生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三)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28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