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大树有多高教案|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3-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 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 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 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 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 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144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