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分桃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3-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33页“分桃子”,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分东西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三、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课件演示,教师讲述)
有一天,猴妈妈上山摘桃子,看到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妈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它想,这回我的两个小宝宝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了。猴妈妈摘了满满的一筐桃子,高高兴兴的下山了。可是刚走到半山腰,猴妈妈数了数筐里的桃子又为难了,这8个桃子该怎么给两个小宝宝分哪?(停止播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猴妈妈想办法来分一分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猴妈妈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动手操作,体会“分”的结果的不同形式。
师: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想好的同学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生汇报)
生1:聪明的猴子分给7个,不聪明的分给1个
生2:大猴子分给3个,小猴子分5个
生3:听话的猴子分7个,不听话的分1个
生:乖巧的猴子分6个,不乖巧的分2个
生:每个猴子都分给4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办法,真了不起!哪一种分法使两只猴子都满意哪?
生:每只猴子都得到4个
师: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4个,两只猴子都会满意,那也就是两只猴子的得到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替猴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使两只猴子分到同样多的桃子,相信这两只小猴一定特别感谢你们,你们的表现特别出色,老师也奖励给你们每组一个小礼物,拿出来看一看。(生:打开礼物包发现是“糖”,十分惊喜)
师:快速数数共有多少块糖?
生:共有12块糖
师:请同学们把12块糖分给你们小组的4名同学,要求每人分的同样多,你们做到了吗?
生:分糖
师:哪组同学把你们的分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12 块糖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3块……
师:像这样“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把12块糖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3块” 每份分得同样多又叫……
生1:平均分
生2:平均分
师:像这样“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又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生: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生练习说)1234
师:那我们刚才分糖的过程该怎么说哪?
生:12块糖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3块(生练习说)
(三)组织练习,理解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一组是平均分,一组不是平均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一组是平均分?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生:第一组是平均分,8个圆片分成了4份,每份都是2个,所以是平均分。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再看看第二组图片呢?
生:不是平均分……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使这组图片变成平均分?利用学具摆一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边摆边说出你的想法。(生摆出不同的分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方法使这组圆片变成了平均分,小花猫看到你们这么聪明,也想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师贴出3只小花猫)
师:来了几只小花猫?
生:3只
师:小花猫是来做客的,老师为小花猫准备了它们最喜欢吃的小鱼,数一数共有几条小鱼?(师贴图)
师:15条鱼平均分给3只小花猫,每只小花猫分到几只?你想怎样分?用学具摆一摆。
师:分好的同学到前面来分一分?(生演示自己的分法)
师:我们已经为每只小花猫分到了食物,它们现在一定特别的开心,也会非常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33页看看书上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生独立完成书中习题:分一分的1、2、3,然后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表现得特别出色,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袋智慧星,请同学们把这些智慧星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个同学好吗?(生开始分智慧星)
师:你们是怎样分?哪组同学愿意说一说?
生1:8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
生2:我们组有9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还剩一颗怎么办呢?(生很为难的样子……)
师: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生;我们组研究决定这一颗分给表现最好的同学。
师:你们组的想法真好,老师支持你们!请你们组选出代表给大家再说一说好吗?
生:略。
(四)、反馈评价,体验体验
师:大家学得很好。你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齐答:愿意!
师:请打开书做33页的“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评价上反馈。
师:看到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就知道这节课你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和大家说一说吧。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习题设计:
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通过教材的“分一分”和“试一试”,加强了双基训练。此外,还设计了“变式”练习(教师出示两组图片),先判断是不是“平均分”,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把不是“平均分”的那组图片进行平均分的“开放式”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加深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世纪)二年级上册《分桃子》一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 ——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1234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糖、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 ——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由“分一分”到“平均分”。教师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学会探究与创新。
1、课堂设计选材新颖。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分桃子”的数学学习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充分。课堂上,教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发展与提升——“同样多”——“平均分”。
3、教师角色转变到位。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放”“收”有“度”,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教师配有恰当的板书,及时点拨——“画龙点睛”,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1234
4、教学方式有效。
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有趣操作活动,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试一试、说一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意义——“平均分”。教师还在练习时,巧妙的设计了“有余数除法”和“变式”练习,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117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