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_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7-01-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课前准备〗

  1.课前3天培训小组长,并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即四个步骤:取材 暗处理夹黑纸片(遮光) 光照;
  2.拍摄各实验小组学生实验准备工作的过程,并在相应画面写上各步骤的关键词(如上);
  3.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
  4.以防万一,做好防火准备,预备几条大的湿毛巾。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学习了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和成果,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呢?
  “想!”在座的同学跃跃欲试,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做第一个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就这样,我从上节课的学习引入,承上启下直接进入课题。
  我首先请同学们把实验报告单拿出来,先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分别是什么。
  “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绿叶合成淀粉是否需要光,作出的假设是: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一个组代表站起来回答。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予以肯定。
  “你们组的问题和假设是什么?”我顺手点了另一个组。
  “跟他们组的一样。”一代表立即起来发言了。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上节课同学们都很认真学习了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实验研究和成果。”我肯定了这二位代表的发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接下来怎么做?”
  “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齐声答道。
  “哪一组同学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并与大家交流交流?”第三组的生物科代表抢先把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并逐步认真地做了讲解,我让科代表边讲解边用模拟演示的方式重点介绍后面几个实验步骤。
  “说得条理很清晰,好,谢谢你!看得出来这位同学对这个实验做了精心准备。其他组的设计方案有不一样的吗?”
  “基本一样。”同学们说道。
  我知道刚接触探究实验的初一学生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鼓励:“那同学们一定都认真参考了书本71页的相关内容了,对吧?回去后还可以思考有没有其他可行方法。下面我请另一位同学接着说说在课前你们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的情况,你们已经做到了哪一步?”
  “三天前我们把天竺葵搬到实验室的柜子里一昼夜,第二天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盖严,然后把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今天课前把遮过光的叶片摘下来。”
  “好!谢谢你!请坐!其他组的是这样做的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报告单1~2讨论题看一段录像。”(播放各小组实验准备工作的过程)。
  看着录像中熟悉的伙伴工作的认真劲,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更表现出对实验的极大热情,课堂气氛很轻松、融洽。
  以此为契机,我考查同学们观看录像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看完录像,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把上面几个步骤归纳出来?”
  “我知道!”班上一个调皮而机灵的小个子站起来:“第一步是取材,然后是暗处理、夹黑纸片,最后是照光。”
  “这位同学看录像看得很仔细!”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调皮鬼。“那么,哪个同学能说说,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1234
  “目的是让天竺葵得不到光照,使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
  “简单的说就是消耗掉有机物。很好。”我进一步提问:“那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对照作用。”
  “说得很准确。在实验中我们把像这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用有光、无光照射作对比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那在探究实验中,关键是什么?”“设置对照组!”“对的。前面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我们已学习过。”在这儿我顺带复习了相关的旧知识,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不把一张叶全部遮光,与另一张不遮光叶做对照呢?”
  “因为这样做就不只一个可变因素了。”“怎么说?”“因为有光、无光是一个可变因素,不同的叶片又是一个可变因素,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没有说服力。”
  “说得好!这种只考虑一个可变因素的方法叫?”“单因素实验法。”一些学生反应很快。
  “同学们课前都设计了实验方案,为实验做了充分准备,老师也做了一份和同学们一样的方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投影设计方案):取材―暗处理―夹黑纸片―光照,这几步同学们都完成了,接下来是等会我们马上要做的是: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漂洗―观察现象……”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类较复杂的探究实验,我认为适当指导学生是必要的,我在其中发挥了“收”的作用,注意用关键词概括操作过程并展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以防实验时操作顺序的遗漏或颠倒。同时以问答形式面向全体,强调注意事项、实验安全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收放有度。
  “老师,酒精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为什么不能直接加热?”讲到酒精脱色的注意事项时,一位同学按捺不住好奇抢先发问了。
  “问得好。有哪位同学知道?”我没有发难这位插嘴的同学。
  “因为酒精容易燃烧”“因为酒精容易挥发”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同学们说对了。隔水加热,酒精就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十分安全,同学们不必恐慌。酒精脱色时间较长,同学们要专心观察绿叶和酒精颜色变化,小心用火,不要分心;另外请同学们注意的是:实验结束,要将酒精灯从三脚架下移出来,用酒精灯帽轻轻盖在火焰上,使火焰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吹,防止火进入酒精灯内引起爆炸。”……
  “下面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桌面上已做过遮光处理的天竺葵叶片,看一看,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的叶片,在颜色上有没有差别?”
  “没有!”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
  “好,下面请各实验小组按照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注意实验顺序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实验结束,组内同学互相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我到各组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大约十几分钟后,各实验小组完成实验。
  “刚才,各小组实验都很认真,顺利完成了实验。下面我想请小组代表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成果,哪位同学愿意上来?”
一位同学抢先上来投影展出本组实验成果。(我让2~3组代表上来展示实验成果,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时心里充满自豪感和满足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1234
  “能说说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遮光部分是黄白色,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叶片见光部分有淀粉产生,没有见光部分没有淀粉产生。”
  “这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淀粉。”同学们齐声答道。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没有见光部分没有淀粉产生,这又说明了什么?”“没有光,绿叶就不能制造淀粉。”
  “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活跃,看着兴致勃勃的同学们,我顺势问同学们:“有哪个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吗?有没有?”过了一会,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们组有一片叶片几乎都不变蓝色。”“我们组有一片叶片见光部分只有叶脉那里显一点蓝色。”
  (投影展示二位同学出示的不一样的叶片)“确实不一样,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造成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请这二组同学回忆并谈谈你们的实验步骤,其他同学最后补充。”
  “我们组的叶片不变蓝色,可能是这片叶片制造不出淀粉。”
  “为什么制造不出?”这位学生沉默着,我顺势给他一个提示:“想一想,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什么条件?实验过程有什么不妥之处?”
  “可能是光线太弱,这张叶片在下面,又被遮光了,几乎得不到阳光照射。”受到启发的学生很快答道。“我们一大早就提前摘下叶子了,光照时间过短,没有淀粉生成。”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同学们,大家对他们的分析满意吗?”“满意!”同学们均点头表示赞同。
  “你们组的叶片见光部分为什么只显一点蓝色呢?”我让另一组同学谈谈他们的看法。
  “我们放花盆的地方光线不够强,所以淀粉合成少了。”有了上一组的分析,这组同学很快找到失败的原因。
  “这二组同学实验虽然不太成功,但他们能如实汇报、及时反思、找到失败的可能原因,这种实事求是、勇于剖析自己的学习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
  “老师,为什么在酒精溶液中的绿叶会脱色而使得酒精溶液变绿呢?可以用清水代替酒精吗?”
  “哪位同学可以告诉他?”同学们沉默着。我看到班上有名的“生物通”欲言又止的样子,便开始点将了:“你来试一试。”
  “因为煮沸的酒精可以更好地溶解绿叶中的叶绿素,从而使得绿叶脱色变成黄白色,酒精溶液就变绿色了。另外,我想用清水代替酒精可能效果不太好。”
  “分析得很有道理。可否用清水代替酒精大家回去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同学们,通过这节实验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如何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还知道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我知道了我们做这个实验失败的原因。”同学们发言很踊跃。
  “说得好!除了学到这些,我们还要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起来。”我同时打开投影仪,展示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同学用天竺葵叶片、酒精、碘液等制作了一张写有一个“m”字母的艺术叶片,你知道他是怎么制作的吗?请想出设计方案。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方案既快又好。’”在这里我采取竞争机制,让学生自由想像和思考,拿出自己最理想的设计方案来。1234
  “老师,我用小刀刻叶片但不刻穿,然后用笔填上颜色。”一个同学反应很快,不一会就抢先答道。
  “这个方法有一定可行性,但不合题目要求,不过你回家可以试试,好吗?”我及时鼓励他。
  “老师,我知道了,这题做法跟我们今天的实验是基本一样的。只是稍做改动,把遮光的黑纸剪成‘m’字母,其他步骤相同,最后可以得到一张蓝底、黄白色‘m’字母的叶片。”
  “同学们,这个设计方案怎么样?!”“很好!”大家回答。
  “老师也觉得很出色,谢谢你!”我同时投影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相应的艺术叶片。
  一个同学不甘示弱:“老师,还有一个办法,我把二张黑纸片对称剪出一个m字形的洞,再用它遮盖整张叶片上下,其他步骤相同,最后可以得到一张黄白色底、蓝色‘m’字母的叶片。”
  “这个方案很有创意,反其道而行之。”我同样也投影一张相应的艺术叶片。
  “还有其他方法吗?”我期待着更多的惊喜。
  “老师,可以不用完题目给的物品吗?”“可以。”
  “那我不用酒精脱色,用萨克斯实验法,直接用碘蒸汽处理叶片,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不过,是蓝底、绿色‘m’字母或者是绿底、蓝色‘m’字母的叶片。色彩比他们的漂亮。”
  这个方法是我没想过的,真让我意外又惊喜。“这位同学想法很独特很新颖,想从色彩胜出,真是太聪明了。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都很受鼓舞。
  “老师,我知道了,艺术苹果也是这样做的吧。前几天我看到电视报道了一种艺术苹果的生产,它是用不透光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青苹果向光的一面,最后,见光的一面变红色,遮光部分就留下了图案,这种苹果卖得好贵的。”“不对,我觉得不一样,一个是叶片,一个是果实。”一同学刚插嘴,另一个同学马上反击。
  “这位同学平时很注意生物发展的动向,很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制作艺术叶片和生产艺术苹果的原理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另外,同学们对制作艺术叶片还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教学反思

  在生物教学中新课改所倡导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起点高(情境高于教材)而落点低(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直接或间接源于教材),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我根据素质教育思想,以课内外学生实验、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引导为依托实施本节教学。在这节课中,我变教师讲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做模拟探究、验证实验,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模拟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对知识拓展的开放性题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也能善构想,巧设计;同时教学过程中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机敏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为师者,这一切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探究过程显得紧迫;对于教师如何更好适应角色转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越俎代疱,将学生的探索研究引向既定结论,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650.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