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 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 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察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
1、运用科教片,通过学生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影视资料;《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课前准备:
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
2、兴趣小组的分工,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的探究,课上带来观察使用。
3、仙人掌一盆;睡莲一棵。
教学程序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1. 媒体展示:
(1)夏天,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 ;枯叶蝶的图片资料;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
(2)《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它们的体色、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你从《屎壳郎出国记》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3.(1)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 的意见,认识到蝈蝈、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2)屎壳郎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环境,即对环境产生着作用。
教师继续启发: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1234
2.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媒体展示书中的几种鸟及其后肢,小组同学之间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思考题。为此,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墙;青蛙、变色龙、蝈蝈、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可以逃避敌害;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可以吃到树上叶子;鲸的体形象鱼;凶猛的眼镜蛇,在遇敌时颈部膨大,用以恐吓敌人;海参遇敌时,会“献出”内脏,供敌害食之,它则借机逃走,以后再长出新的内脏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动物在不同方面表现了与环境的适应。
3.观察分析,提高能力。
(1)媒体展示:北极熊、企鹅、大熊猫和家蝇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并分析各自适应的环境温度。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拓展思维,并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媒体展示“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并在不同范围的曲线上确定几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说明各点表达的含义,认识到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
(4)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并对学生合理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明确: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4.作出假设,激发思维。
(1)如果这些生物的形态不是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小组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2)阅读“相关链接”,引发思考。并由部分学生宣读各自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5.探究实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蚯蚓对土壤的翻耕。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动手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样,如①不同光照的情况三种:光照;黑白间照;黑暗。均为24小时。②不同时间的情况两种:一天;两天。均在黑暗下等等。选材上多用透明饮料瓶。
(3)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5)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学生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6.回放《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小组讨论并例举出生物对环境的作用事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三、归纳总结: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互补,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适应是普遍的,还是相对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并用多媒体展示。
四、迁移深化: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全面深刻的掌握,进而形成能力。1234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
(2)秋天,为什么“大雁要南飞”?
(3)夏天,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大树底下乘凉?
(4)山东烟台苹果全国有名,它能到南方栽种吗?南方的香蕉能到北方栽种吗?
2.讨论思考: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
五、开拓创新:
1.思维发散:(1)结合本校环境条件,为学校绿化提几条合理化建议;(2)走访园林、公园工作人员,调查本地的主要绿化植物种类;(3)鲤鱼只能在淡水中饲养而不能生活在海水中;(4)埋入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过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是谁的作用;等等。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整理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测定裸地、草地和树林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并通过比较,了解植物对气温和空气湿度的影响。(2)热带雨林中的树木为什么多为阔叶树?(3)鲸的体形为什么像鱼?(4)查阅资料,蚯蚓除了翻耕土壤外,还有什么作用?(5)空气中的氧为什么不会减少? 等等。
一、 选择题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 b.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不利的
c.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d.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2. 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 沙漠 b. 水中 c. 陆地 d. 空中
3.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下列各项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
a. 可生殖范围 b. 可生存范围 c. 可生长范围 d. 一样大
4. 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a. 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b. 生物能改变环境
c.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 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
5. 猫头鹰有利爪与( )生活相适用。
a. 飞行b. 草食性c. 肉食性d. 陆地
二、 非选择题
6.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根和茎内部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是为了满足______ 的需要,仙人掌的叶退化了,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______。
7. 不同生物具有______的适用能力。
8. 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______能力,就可能被______。
9. 生物灭绝是一种______现象。
10.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的______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物灭绝的速度也 大大______了。
11.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______,生物的适用方式体现在______、______、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12.生物不仅能______一定的环境,而能______环境。
教学设计说明
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绿色草丛中蝈蝈的鸣叫,使学生感到一丝童趣,轻松学习;《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让学生感到生物世界的神奇。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很快从生物现象进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1234
二、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本设计前半部分是由教师提供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后半部分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课下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动手参与,合作探究,课上由小组代表自我表述。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加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从精选事例出发,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充分利用媒体等直观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其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的操作和探究过程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所表现出的生物学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向生物学知识的迁移,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已知”说起,这不仅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在知识不断迁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五、 通过教师的导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真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实验中,注重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方法的训练。强化了科学学习的意识。
六、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入手,很好的利用了生物知识的切入点。在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中,用废弃的无色饮料瓶来代替常用的标本瓶和广口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处理中,学生不仅例举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还例举了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处理起来较紧张。我采用代表发言和资料整理相结合,课后把整理的资料办成“生物趣闻乐园”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开拓创新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提供许多信息和资料,若把握不好,也会超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全校搞一个“人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倡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903.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详细阅读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详细阅读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详细阅读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详细阅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详细阅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