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秦始皇14_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发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灵渠、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通过阅读课文及有关课外读物,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并写出内容提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及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懂得专制与民主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教学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车同轨,书同文”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准备
提前一节课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及影视作品中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相关的图表、地图、图片制成电脑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师生谈话,学生活动法(讨论,展示材料,撰写小论文等)。
板书设计
 
 

复习导入
投影打出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提问:图上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秦始皇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提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回答。讲述: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统治机构,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秦始皇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讲授新课
废分封,立郡县
提问:百家争鸣中,韩非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秦始皇采纳韩非的治国之道,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提问:你知道皇帝名称的由来吗?
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略。
教师讲述: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了:接替他皇位的子孙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提问:“秦国”与“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区别与联系。1234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秦  国      公元前221年        秦  朝

秦王嬴政                        秦始皇
提问:皇帝以下,设立哪些机构?
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小结。
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皇帝以下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也叫宰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监督百官;渚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
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提问:为什么实行郡县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量补充小结:秦朝君臣之间,式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李斯力排众议,指出周初所封王侯众多,各国日渐疏远,互相攻伐,不仅没有起到维护周王室的作用,反而造成诸侯混战,周朝也灭亡了,应该引以为鉴。
分封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是对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否定,秦朝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部的长官叫郡守,郡守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多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权力是多么集中了。郡以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郡和县的官吏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规定俸禄,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封邑制,保证了中央政令贯彻到基层。
提问:秦朝中央集权制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小结: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代替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体制,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引导: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车同轨,书同文
拆除路障,统一车辆形制
教师讲述: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有宽有窄,而且各国还修建许多路障堡垒来加强防卫。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于是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这叫做“车同轨”。
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为了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秦始皇还下令修筑由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称为驰道。
投影:“驰道遗迹”。
驰道宽50步,两旁每隔3丈种一棵树。今天的一些道路还是沿当年驰道的遗迹修建的。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教师设问:秦朝是由战国时期七个国家合而为一的,幅员辽阔,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小品表演后(内容:一个人到国外旅游,语言不通,带的外汇用光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交流困难甚至无法交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会给政令的推行造成很大的困难。(投影“秦统一文字表”)1234
教师:仅仅一个“马”字就有这么多种写法。为了使自己的政令顺利地推行下去,秦始皇采用了什么办法呢?
学生展示材料。
教师小结: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天下。后来一个监狱中的犯人,经过十年的钻研,创造出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秦始皇很欣赏这种字体,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给他升了官,秦朝时,把罪徒称为“隶”,所以这种字体被称为“隶书”。
提问:秦始皇统一文字,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咯。
教师小结: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燕齐:刀币
春秋战国各种货币   韩赵魏:布币            圆形方孔钱(秦朝)
                   楚国:蚁鼻钱
教师:战国时货币非常复杂,形状大小、轻重、计算单位都不相同。基本币制是四大类。流通燕、赵、齐等国的是各种“刀币”;流通魏、赵、韩等国的是形状像铲的各种“布币”;流通楚的是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流通秦、周等地的是“圆钱”,也叫“环钱”。秦统一后,规定以秦国上币黄金和下币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行用全国,废除了其他各种货币。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种外圆内方的铜钱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XX年1月1日,欧洲正式起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欧洲为什么要便用统一货币?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小结:为了方便流通,建立统一市场,增强欧洲的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了解了货币统一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意义,秦始皇的改革,给当时的商品交换以很大方便。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各地的买卖交换仍存在困难,因为各国的度量衡标准不统一。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寸),量是指测量容量的容器(升斗),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斤两)。秦始皇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此后,各种单位量值虽有变化,但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却沿用了两千多年。
焚书坑儒
教师讲述:为了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请同学介绍一下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量补充: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土(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1234
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加强了专制集权,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御匈奴,筑长城
教师:正当秦始皇忙于国内的改革时,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请同学介绍一下匈奴的情况。
学生展示材料。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量补充: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公元前3至5世纪,先后在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活动了大约八百年,对开发祖国北疆,创造祖国历史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都留下深远的影响。匈奴族最早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后向北发展分布在蒙古草原。匈奴人从小善骑射,过着游牧生活。商局时期是北方的一些方国,春秋末与中原接触渐多。中原的铁器输入匈奴,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晚期逐渐强大起来,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变,占领河套地区。匈奴贵族率骑兵不断人边扰掠,使北方的生产遭受破坏。为防御匈奴,当时秦、赵、燕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后,为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连续向北边移民数万家,置44个县加以管辖。秦末,匈奴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奴隶制国家政权,首领叫“单于”。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根据秦长城示意图,找出秦长城的起止点。
学生活动。
教师:秦长城西起临眺(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堂小结
大屏幕打出本课知识点

    提问: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秦始皇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下令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伐南越、开凿灵渠,使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强大秦王朝屹立在世界东方。秦始皇采取的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巩固了统一的成果,而且也标志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初步建立起来,他不愧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但他焚书坑儒,实行暴政,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正是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王朝的土崩瓦解,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进行。
自我测评
列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作 业
找一找秦朝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影响。
写一篇“我看秦始皇”的小论文。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926.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