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课 家住平原(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 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二、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创设情景 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与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水稻生产需要有什么样的良好条件? 促成学生思考
2、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水稻生产需有臬的良好条件? 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3、教师自制表格;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了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用手段,直攻难点,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支学习的作用。
4、播放“农民在田野里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 说明从口分布与人力劳作的关系。学生演示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示湄南河风光图片,反映丰收后带来的喜悦。 小组讨论民居特色,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了解生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片段。 让学生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8、“稻作文化的印记”中,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 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心中的稻作生产走的是什么路子?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一节课铺垫。
展望未来。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
知识网络构建 主要通过列表的形式,把“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机地进行讲解。 用这种列表的形式,既从物质生活方面,也从精神生活方面,古分乘法明了地把握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学法指导 1、 通过让学生分析独特的自然环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说明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人地辩证关系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即对比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居生活以及都在平原条件下各地不同的民居生活,有助于准确认识事物,理解问题,也有且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 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贪图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世界上有许多从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公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总和而成。平原的自然景观各有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
问:大家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情况?
叙述:这些民居特色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居住在湄南河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叙述: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总和而成的的平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有着传统的裟种植业,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
总结: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中国为最多。水稻作物的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浓厚的稻作文化。那么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水稻生产情况怎样呢?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集团图。
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
板书:水稻生产条件
学生从需要有充足的水,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等方面分析,老师加以总结。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分析这里生产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条件?
从需要有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田地,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承转:正是这样良好的有利条件。使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要家作物,同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水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板书)”。
问:观察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谈一谈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播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的劳动的录像片段。
问:我们看到水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
问:人们最为忙碌的,也是最需要较多劳动力的是在什么时候?
总结:由此,我们说,稻作农业与人力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在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的密集人口,体现了这一点。
播放:“湄南河风光”录像片段。
问:大家结合课本中《湄南河的民居》图,进行相互讨论,来分析它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把湄南河平原的民居与西双版纳的竹楼进行对比----既类似又不同,它是环绕大片稻田或河流而居,且材料以木为主。
总结:水稻生长离不开足够的水分,纵横的水渠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密集水网,是水稻生产区的一大特色。这也使民居围绕这一特色来设计建筑。
播放:春耕礼录像。
总结: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以获得好收成,是水稻生产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问:每年的播种、插秧、收割季节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的家庭中劳动力少怎么办呢?
村里要承担大量灌溉和水利工和等公共设施修建、维护,靠什么去完成?
总结:由此可见,稻作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而且,在水稻生长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共渡难关的良好精神面貌。
展示:
湄南河平原稻作主产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人工劳作 从口分布密集
粮食丰收 满足需要,增加收,提高生活水平
充足的水分 民居绕稻田或河流空架设
帮助和协作劳动 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总结: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湄南河平原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农业生产,裨上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活与水稻生产也有密切的关系。
问:同学们,学习完本课之后,你认为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除此之外,你们对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产还有什么意见?
说说这种农业生产有哪些不足?
四、 问题研讨
这一部分学习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引导和分析好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要很自然地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个人的学习要求和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初步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把某个地区的情况强加于另一个地区,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面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课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社会、精神三层面上来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缺一不可。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高度机械化成为美国中部平原上的农业特色,以及在这一特色下的人们生活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结比,明确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促使学生支探索居住在平原条件下其他人们的生活特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程标准
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生要特色---高度机械化,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明确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法;明白地理事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会综合分析问题方法。
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要明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使农业得农业所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教学难点: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4、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惧有关资料,呈现疑难情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为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先做好范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也穿插了一些讨论法、讲述法以及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5、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取一个有关美国中部大平原上农庄的有关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分类成四大块:“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美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情况。
一、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大家先来谈一谈:你脑海中浮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将学生带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学习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显示以下几大块内容:“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2、播放“我的家”的有关资料,教师开始针对内容提出各种相关问题。 巧妙地做好范例工作,使学生发挥技能。
3、播放“我家的农场”,并要求在看完后分组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4、播放“日常生活与活动”,以学生欣赏为主。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张一弛。
5、请大家把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位同学把这幅美国乡村生活风景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思考、讨论交流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
6、展望未来,要大力进行科技兴农,培养为振兴我国农业而努力的意识。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分析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人地辩证观点的教育,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的方法。
二、 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贪图了湄南河平原上美好的风土人情,反映给我们的是一幅传统农业生产的美好生活场景。今天我们交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去领略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生活图景。
板书:用机器种庄稼
叙述:乔治热情地邀请我到他那儿去做客,他住在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他通过互联网给我们传来了一些资料。
展示:“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四个框题。乔治告诉我,看了这四大块内容,就基本了解了他那里的情况。下面我先给大家看一块内容,然后问几个问题,让同学来回答。
总结:实际上,乔治家农庄的特色也就反映了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特色。大家可以去阅读一“阅读卡”。
市场的变化是影响农业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其形成就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播放:“日常生活与活动”,包含乔治一家吃饭、旅游、节假日到教学做礼拜、到超市购物、探亲访友、上学过程、家门口做游戏等内容。
叙述:乔治给我们的资料全部看完了。通过这些资料,我觉得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美国乡村风景画。我想请大家把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位同学报这幅美国乡村生活风景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问: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今天通过学习美国中部平原 的农业生产情况,你觉得哪些是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值得借鉴的?
总结:我们认识到,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其次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还要提高科技水平,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同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建立一种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徨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三、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只凭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应遵循总是化原则。即将教学内容隐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俗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影片
师:这两段影片是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片段,有没有同学知道哈萨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指图。)
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新课)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
生:哈尼人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人以畜牧业为主。
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这么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场景(点击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所不同?
生:纷纷发言。
教师(点击填图)请同学参照图册p34,学生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得出:“垂直的牧场”,问:他们的放牧有何特色?(可参照课本p74回答)
生:。。。。。。
(师点击:四季放牧)
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可以带书上来)
(学生指图说明,教师点击“转场”幻灯 ,简诉过程。)
师: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考虑下面的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讨论):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
生:。。。。。。
师(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图片,设问?)
师: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
生:。。。。。。 (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回答)
师(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
师:不同的景观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
生:角色扮演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
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好吗?
(点击幻灯: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略。
(教师指导,给出建议,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教师寄语:略。
课题:4-2-1垂直的牧场
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本人的备课以及课堂教学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的。
1.依标取材,依标创材。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对教材内容严格细致的剖析,化整为零,合理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因到果的过程结构。
2.创设情境,精导妙引。
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甚至生成新的知识和悬念。“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情境教学仍需要精导妙引。
3.设疑激趣,自主生成。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会设计一些极富探究性的问题让嘉宾和观众探讨,使我们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得到很多启示。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课堂教学要做到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我们经过研究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自主讨论法” 。(具体见“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能力为本,方法先行。
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与社会的方法。所以在提高学习能力上,“授之于渔”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法指导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块知识讲授,充分渗透于教法之中,通过反复意会,让学生反复感知。
5.民主人文,生动诱人。
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教学民主化,师生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能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只要目标达成殊途同归,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而且应当百花齐放。
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教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天山地区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特点。
2.理解天山自然环境与哈族人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认识哈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重点难点 哈萨克族人利用自然条件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学教过程 调整方案
导引 课前以“天池”图片为背景,播放天山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导入时展示一组天山风光图片,激发兴趣。
课堂主线是情境教学:三毛旅游记——天山行。
○第一环节:了解天山
让同学们为三毛提供一些关于天山的信息,大致明确天山的地理位置,并辅以搜集信息的方法途径的学法指导。结合地图检验同学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第二环节:走进天山
创设三毛天山之行情境,展示天山具有代表性的五张植被类型景观图,让同学按海拔从低到高为图片排序并分析原因。在分析与讨论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领会天山植被垂直变化的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状况差异导致的。同时总结影响植被分布两大类:一是纬度位置;二是海拔高度,以此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同学们有了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储备,为后面的学教活动作铺垫。
○第三环节:思考天山
以《转场》的视频资料为载体,创设具体的情境,围绕三毛的困惑和解答三毛的困惑为主线开展自主讨论学习。因为,学教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其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节取“自主讨论学习”课题中的部分环节,各合作小组自主生成一个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交班集体,然后师生一起经过一定的梳理确立几个突出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开展探讨。探讨与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的加以点拨与小结,将天山四季不同的植被景观以及各个季节牧民放牧的场所利用直观形象的图例展示出来;逐步导出哈萨克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保护环境的,体现了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感激自然;通过哈萨克牧民的生产、生活与天山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梳理,导出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和谐的关系。
○第四环节:感悟天山
通过三毛领悟一首描绘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诗歌来提炼和升华教学,让同学在诗歌中进一步理解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与天山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哈萨克族与天山环境的协调发展,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后通过探讨学习《垂直的牧场》的原因来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习视野,领会教材编著者的意图,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懂得处理好人地之间关系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课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XX年2月18日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大家先来谈一谈:居住在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显示“垂直牧场”和“如画的梯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它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并进行互相交流。 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热情,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符合学生的感知与认识规律。
2、投影:哈萨克人图片。同时请学生上讲台来,作为假设的哈萨克族人,根据黑板上的图,讲一讲对“四季放牧”的安排,并说明原因。 有利于学生自学,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
3、投影:梯田景观图。说说合尼族人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高山上的水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利用? 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总结,拓展知识 渗透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知识网络构建 主要通过把课本知识分类成三大块内容:“自然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状况”,来构建一个完整又清晰的体系,便于学生类别内容去了解和熟悉知识。其中重点是分析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手段,创设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学法指导 1、 通过让学生绘制自然景观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以简单图表来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通过比较人们利用天山山脉和哀山区的不同自然环境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二、 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 与册为邻
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我们学习与册为邻的两个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在上课前,大家先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他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现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观
问:这是两幅不同的山地景观,是学们说说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总结:“垂直的牧场”是一种自然的地理景观,而“如画的梯田”是人们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下面就来了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自然景观下的人们的生产情况。
板书:二、生产活动
叙述:天山草场是山地,天山牧区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区。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萨克族人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出的牧业生产活动,成为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萨克族人图片。
问:请根据黑板上的图,讲一讲“四季放牧”。
叙述:夏季是特区的“黄金季节”,牧民们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夏天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于是牧民们向山下的牧场转移,到深秋的时候,就进入低海拔的春秋牧场。
展示:在“针叶林带”和“荒漠”之间的草地上写“春秋季牧场”。
叙述:在这里牧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们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赶到山谷的冬季牧场。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们又会返回到“春秋季牧场”。因为大雪先在这些低海拔的牧场融化了,绿色的青草长势喜人。然后逐渐往高海拔处慢慢融化。
问:大家想一想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承转: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画的梯田”的生产情况。
总结:在哀山区,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红河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连绵的雨水降落在高山森林中,使得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哈尼人就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高山上修建了庞大的水渠网络,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水在上面储存起来,通过沟渠引进梯田,解决了种植水稻的水源问题。
叙述:将哈萨克和哈尼族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的话,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很多人赞誉哈尼族人的梯田,认为梯田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他们不但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环境。但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与此相反。
总结:人类与自然密切联系,从类如果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人类盲目地去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这个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大家庭里。他们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祖国。他们都在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利用和改造自然,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四、问题研讨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举的培养。如在教学过程中选用趣味性、直观性强的材料和图片,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用眼仔细观察图片和录像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热闹的山谷》侧重于讲述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则善于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扩大了人类活动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使旅游业成为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一毓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旅游胜地面临的重要问题。它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认识环境发展规律,趋利避害,造福人民,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用信息,分析卢卡索包含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形感性认识。
通过学习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卢卡索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看法。
教学关键: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4、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滑雪运动和介绍卢卡索自然景观的录像资料,《欧洲地形图》、卢卡索地理位置图,卢卡索村庄的景面图片,有关旅游活动三要素的文字资料、破坏旅游景点行为的系列图片等,并制作成课件。
二、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通过显示滑雪的片段,打开滑雪运动话题。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1、显示卢卡索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和部分景观照片,让学生了解位置、范围以及熟悉的一幅幅美丽壮观、风光无限的画面。 让学生在描绘这一派冬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触景生情,引起对本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播放来自卢卡索的名叫劳娜的女孩的介绍;知道在卢卡索这个地方,美中不足之处是什么?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关于旅游业的话题。 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讲座交流后,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为突出重点奠定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3、大归纳出旅游业积极作用的过程中,自然地让学生看到: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继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让学生从旅游开发者和游客两个角度分析具体的解决办法,来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知识。 有利于渗透德育,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抓住了学习内容的主旨,即:人类对自然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知识网络构建 主要通过把课本知识分类成四大块内容: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开发利用、产生的问题,来建构一个完整又清晰的体系,便于学生按类别内容去了解和熟悉知识。其中重点是分析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始旅游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通过地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设境,创新激趣,因境激情,创新升华,达到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情趣,感到乐趣,有了志趣。做到了常学常新。
学法指导 1、信息反馈指导法。2、兴趣式指导法。3、迁移式指导法。
三、学与教的过程
播放:录像《滑雪》片段,导入。
叙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在法国的一个理想的滑雪胜地----卢卡索。这是一个热闹的山谷。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6页,我们从卢卡索的位置、地理环境、对它的开发以及产生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学习。
展示:位置 自然条件 开发 产生的的问题
总结:卢卡索是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的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也是一个与山为邻的地方。
叙述: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的高大褶皱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位于瑞士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山脉呈一弧形,长1200多千米,宽150千米至300千米。山势高而雄伟,平均海拔3000米,主峰勃朗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谷冰川广布,山坡森林茂密,亦多草地。
播放:我叫劳娜,家住卢卡索。这时耕地地很少,也没有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过去人们生活一直不富裕。十几年前,这时发展了旅游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财富和幸福。欢迎你们到我们卢卡索来休闲游览。谢谢!
归纳:卢卡索从自身的自然优势出发,也就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发休闲滑雪的旅游项目。
问:有关与卢卡索这样相类似的例子,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叙述:旅游来虽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被子称为“无烟工业”的这样一个特点,但是,它在给区域经济带来显著效益、产生积极因素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卢卡索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展示:某旅游景点出现的污染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背景环境和文物古迹,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系列图片或录像片段。
问:从以上资料看,同学们都有什么想法?
叙述:大家发表的看法真是太好了,归纳起来,就是要在两大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是开发旅游秋天的有关政府或行业部门,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作为游客也要注意文明,认识到保护和爱惜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总结: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通过学习,我们了角了卢卡索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发展旅游来的自然条件,也了解了旅游业的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更知道了旅游业的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要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和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问题研讨
本节课的内容离我们比较远,让学生找资料的数量不会太多,可老师多找,让学生迁移思考,开阔视野。
第二课时 如画的梯田 热闹的山谷
【教材分析】
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与山为邻》中的第二与第三目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地协调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了解阿尔卑斯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景,形成感性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兴趣导入,观看影片,合作探究,情景探讨,出谋划策,思维拓展,课堂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和善待自然。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从哈尼人民修建如画的梯田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感受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科学性。阿尔卑斯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体会因地制宜原则。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本节课的教学用知地——质疑——明理——说理——析事五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自始至终都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较远,因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可以弥补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的缺点。再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和讲述法等教法,用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哈尼人和阿尔卑斯自然景观的相关资料图片,有关我们身边例子的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一、如画的梯田
二、热闹的山谷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 学生活动(主体) 设计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导入新课
如画的梯田
猜一猜
新课教学
想一想
说一说
读一读
议一议
热闹的山谷
课外作业 猜谜语
样子像楼梯,直通天和地,常年两套衣,黄绿相交替。
展示哀牢山区的资料与图片
展示哈尼族人的有关资料
请你想象:哈尼族为什么选择“地无三尺平”的哀牢山区作为自己新的家园呢?
播放有关梯田的影片。
哈尼族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
这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展示阅读卡与哈尼族人的相关资料。
现在元阳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都到那里去旅游,这样的情况对元阳梯田的发展,是好?是坏?
展示几幅卢卡索的风光图片。
展示地形图。
请介绍一下卢卡索的地理位置。
展示一幅卢卡索的景观图。
请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观?
卢卡索最美丽的季节应该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展示地图与自然条件内容。
地形 群山环绕的山谷之中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展示一个案例。
卢卡索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什么?
卢卡索人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应该如何进行开发利用?
确定了滑雪旅游项目后又是如何实施开发的?
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行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的开发,给卢卡索带来了哪些有利的作用?
旅游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卢卡索出现了什么问题?
方面 影响
务工
生活水平
地区经济
生态环境
针对卢卡索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假如你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你该怎么做?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又该会怎么做?
借鉴卢卡索旅游开发的经验,就永嘉的旅游开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图片与漫画。
为什么会这样?
你看了这幅漫画的有怎样的启示?
每个山区都各有特点,有的风景优美,可以发展 业,有的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 业,有的牧草丰美,可以发展 业,有的适宜林木生长,可以发展 业。总之,山区的发展应注意因地制宜。
完成作业本与填图册的有关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观看欣赏。
学生读图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观看了解。
学生阅读并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积极回答。
学生练习活动。
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多方面全面了解哈尼族人有关民俗。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
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培养学生读图阅图的能力。
学生能从图片上获取有用的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卢卡索景观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为家乡献计献策。
对知识点的检测。
对知识点的总结。
【教学反思】
本堂课总体比较成功,不过在准备时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图片,使多媒体上课缺乏更直观的效果,今后针对这类地理方面的题材,在讲述某一地方时,最好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地理环境知识,不过教师不必事事包办,完全可以放开,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发言。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做的是要尽量多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参与小组活动,有所为,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相结合。另外,本教案设计加了一些乡土气息,学习的最终用途还是要回到去解决本地本人实际问题,所以它的着陆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心本区域、本社区的发展情景。
傍水而居
一、教学目标
【课标对应】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千岛湖水美景、地图、文字及视频资料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通过对水的时空了解,认识水对千岛湖的重要性。用情感接力方式升华人水相依关系。从热爱家乡到建设家乡。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人水(地)和谐。
2.针对千岛湖镇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能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1.感知千岛湖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2.训练填图能力及从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能力,理解千岛湖镇空间格局.
3.加深对千岛湖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能联系现实、联系生活。体现综合课程特色。
【过程与方法】
音乐和美图入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水之地,水之美让学生在时间、空间上了解千岛湖,认识社会。探究水之利,分析水之忧、思考水之策,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社会现象、现实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城市成长、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建议。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时,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如何体现人地(水)关系、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探究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四、设计思路
1.关于教学内容。
本课依附于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傍水而居》一课, 并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教材上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但这三个案例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傍海,对中国更多的傍江河而居的内陆城市来说有些遗憾。内陆学生认识水与本地区意义和作用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考虑到水文章太大,人与水关系重大及时间限制,本课主要选取内容为千岛湖水,对世界与国内同类区域的比较不能兼顾。同时注意到对本地区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亲和、亲近、亲切。因此,把学生的生活积累、体验作为课程资源。从探索时空、走进社会角度设计内容。
2.关于学习方法。
水之美用图片欣赏,水之地用填图和分析地图,水之史用视频资料体验总结,水之利用合作探究交流,水之忧、水之策用独立探究交流。水之情进行情感升华,拓展探究延伸课外。
3.关于学生学法。
通过读图、析图指导学生学习利用地图,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既要有热爱淳安之情,也需要有建设淳安之智。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
五、教学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已有的社会知识,收集网络资源(准备大量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源),自主编辑学习资料,设计学生探究学习任务单,选取和课堂教学契合的资料,开发与教材和课标吻合的地方性特色课程资源。
六、教学过程
㈠、水之美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联系教材傍水而居,导出千岛湖,感受欣赏水之美,展示千岛湖大桥、梅峰观岛、江滨公园等美丽风景(背景音乐为古曲《高山流水》)
㈡、水之地(从空间了解淳安自然环境)
(多媒体展示政区图,淳安在什么位置)
(多媒体展示地形图,淳安属于什么地形)
(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图,说说淳安什么样的气候)
动手探究:填一填淳安水域示意图
师生共同完成地图水域分析:
淳安地理特色:滨江、滨湖。
㈢、水之史(从时间了解淳安与水):
(学生观看资料,以本地为例,以形象资源了解体会淳安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学生用词语体会总结)。
㈣、水之利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问题:联系身边和生活,探究水对傍水而居的淳安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学生分组探究,老师指导)
(学生交流,老师鼓励评价和适当总结)
探究要点1、城市格局影响 (老师交流)
2、生产影响:水运交通方面、农业和渔业方面、淡水资源方面、工业和商业用水方面、旅游资源方面等。
3、生活及社会习俗影响:
4、文化影响略(如抗洪精神、淳安人性格、码头文化、市民文化)
㈤、水之忧
(多媒体播放98洪水视频)
探究活动:水给人类带来哪些问题,你能说说你的对策和建议吗?
(学生按我发现的水问题是 ,我的对策是 思路交流,老师鼓励评价和适当总结)
(多媒体播放炸楼行洪视频)
探究要点:洪水问题(渍水问题略) 对策:加固堤防,保证行洪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填湖,湖面减少问题 对策:立法保护,政府政策等
水污染,水质下降问题 对策:江湖连通等
淳安今年提出以湖兴县,打造生态水都的措施
㈥结语:
淳安因水而兴,缘水而盛。淳安的历史是一部人水相依、人水相搏的历史。今天我们懂得了:人和水必须怎么样关系?人和水必须和谐共处。
(水之情) 情感接力活动:我爱淳安的水是因为
( 理由必须说明水对淳安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外拓展探究)1、 比较一下:淳安同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收集一个淳安与水有关的故事。
七、【设计反思】
本课依托课标和教材,借鉴人教版教材威尼斯水城思路上设计本课。从教材倡导的探索时空、走进社会角度设计内容。力图体现人地关系。同时考虑了解淳安、热爱淳安、建设淳安课程综合价值。水之史、水之利、水之忧从内涵上讲都是水的影响,本节课为了强化,分环节处理;淳安的水是一篇大文章,地方资源开发如何亲近、走进课标,融入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设计完本课后,我个人认为:如果有充足资源和资料支撑,采用课外完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分水之美小组、水之地小组、水之史小组、水之利小组,水之忧、水之策小组主题探究,学生探究活动更充分、探究时间更充足、探究能力更张扬、探究体验更丰富,是以为憾。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7209.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详细阅读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详细阅读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详细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详细阅读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详细阅读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详细阅读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详细阅读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详细阅读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详细阅读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