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气候》的网络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源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特征。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发现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思路重在两突出: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设定了以下目标。
a.知识目标:根据地图和资料,100%的学生能说明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60%的学生能应用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90%的学生能举例说出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和居民住房的影响。
b.能力目标:在读图和交流中,80%的学生能保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参加学习交流的乐学精神,40%的学生愿意尝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和综合归纳概括。
c.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
3.重、难点的选择:由于初一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和生活体验的局限性,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的形成和影响。
4.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教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创设生动、开放、典型、多元的学习情境,运用启发、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采用合作学习法、任务型学习等教法。整个--利用直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a.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相互促进。b.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评比记分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本课的教学密度和深度。d.积极创设情景,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5.学生情况分析:我校是石景山区的实验学校,学生生源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各种气温和降水图的阅读有了较好的把握,对计算机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设计了以下学生的探究实践。1234
(1)你能说出冬季和夏季人们的穿着有什么差异吗(学生的亲身体会)?从而了解冬夏气温差异,进而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2)xx年7月,北京遭受了大暴雨的袭击,造成二环和三环的交通瘫痪(学生有深刻体会),它为什么会发生在夏季的北京城区呢?从而了解降水的形成,进而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
(3)气温和降水等多个要素综合在一起就形成气候。结合前面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并举例说出我国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教学手段、技术准备: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两名同学一台电脑。老师课前准备好网站并逐台调试。本节课教学前,老师制作了3层12张网页,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并有侧重、有目的地展示给学生,可供不同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如果学生有兴趣,愿意课下继续研究,网页中还有丰富的拓展园地,告诉大家一些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常识。在网页中还设计了实践天地,可供学生在上面和其他同学或网友进行交流。
三、本课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阶段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网页名称
引入
新课
新授
进入情景设置网页──提供照片和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回答问题。
(1)你能说出冬季和夏季人们的穿着有什么差异吗?(北京的冬季和夏季气温有什么不同)
(2)xx年7月,北京遭受了大暴雨的袭击,造成二环和三环的交通瘫痪,它为什么会发生在夏季的北京城区呢?(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所以,今天我们就首先来学习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新授〕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特征
进入资源宝库网页──提供文字、图象和课件资料
1.阅读:什么是气候?思考: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2.气候是一种资源──观看幻灯片或景观图(推荐),说出气候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资源?
气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那么中国气候有什么特征?
3.气候的两要素──连接网页:气温和降水。
进入链接气温网页──提供相关资料和课件
①阅读气温的概念。②阅读幻灯片知道气温的测量仪器和方法。③进入幻灯片完成气温曲线图的阅读和练习。④进入幻灯片完成等温线图的阅读和练习。⑤进入幻灯片或视频(推荐)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并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及影响。⑥观看视频,说出我国的气温特征。⑦反馈练习—将规定的词语连接成句。
进入链接降水网页──提供相关资料和课件
①阅读降水的概念。②进入幻灯片(推荐)或视频了解降水的形成。③进入幻灯片(推荐)或视频了解降水的类型。④进入幻灯片完成降水季节变化的内容的阅读和练习。⑤进入幻灯片完成降水的地区分布内容的阅读和练习。⑥进入幻灯片或动画(推荐)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⑦进入幻灯片或视频(推荐)能说出我国的降水特征。⑧反馈练习--将规定的词语连接成句。
4. 我国的气候特征──观看幻灯片或视频(推荐)说出我国的气候特征1234
5.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观看视频,说出我国的气候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从而感受了解我国气候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学)
〔引导讨论〕
进入探究话题网页
进入气候复杂多样网页:
提供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复习题及答案
〔启发提问〕我国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
〔归纳〕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国的五种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
进入我国的季风网页:
提供什么是季风(视频)、影响我国的季风(动画)、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幻灯片)等资料,让学生描述我国的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和夏季盛行风向有何不同?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归纳〕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风来自低纬大洋──炎热多雨,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返回探究话题网页
提供气候与农业生产的视频、气候与民居的幻灯片,让学生举例说出我国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启发提问〕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引导理论联系实践〕
气候与我们关系密切,安排生产和生活时要考虑气候因素。让我们进入实践天地,来大显身手吧。
进入实践天地网页──提供背景资料
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入讨论(师生利用bbs系统软件交互)
自主题目:空调老板建基地并处理积压产品、乳品加工业老板建厂房、选择建材;假如阴山或武夷山换成喜马拉雅山,中国的气候会怎样?1234
〔引导拓展〕
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什么关系?请进入拓展园地
进入网页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进入网页
进入网页
思考回答
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进入网页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进入网页
观看资料和视频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进入网页
学生自主浏览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做答
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进入网页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回答。
进入网页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进入交互系统交流成果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情景设置
学法指导
学习标准
学习目标
资源宝库
气 温
降 水
探究话题
复杂多样
季风显著
实践天地
拓展园地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多样。
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了:动脑思考、动嘴说、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等,做到了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收获也很多──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学技巧、计算机应用水平等都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
1234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514.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详细阅读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详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详细阅读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详细阅读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详细阅读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详细阅读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详细阅读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详细阅读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