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海南中考语文_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九(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
   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九(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9-2-09《家》的序和跋
   【重点词语】 控诉 说教 掩饰 妥当 累赘 索性
   【中心表达】《序》反映了自己青年时的思想,《跋》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动机。
   
   9-2-10读《堂吉诃德》
   【重点词语】 秾丽 啜泣 呵斥 坐骑 蹩脚 阴霾 憔悴 稚嫩 攀附
   【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了自己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
   2.第2段:复述堂吉诃德被打败的情节,表达对英雄的同情。
   3.第3段:补叙银月骑士的身份,他是一个剃头匠。
   4.第4段:在不同时期,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
   【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本文采用了叙述、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把自己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及情景写得生动感人。
   中心表达:在少年读者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位“勇士”、“英雄”。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生。
   写作借鉴:如身临其境的描写,是本文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堂吉诃德被银月骑士打败后,作者写读此情景时的天气描写是这样的:“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来,憔悴的晚花奄奄待尽,头也抬不起,花上压着沉甸甸的泪珠,夜莺儿早已不知下落,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样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
   【难句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123
   2.“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这是童年的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直接而真实的感受。他认定堂吉诃德是一个英雄,他是以儿童纯真、朴实的心来认识书中人物的。而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固然应该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然而,即使是“身体受伤”,“遭人嘲笑”,也是“英雄的本分”。
   (二)对课文第二段的诠释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堂吉河德被打败时的环境描写。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的悲哀、憔悴和灰暗,把作者当时的心态和心情描写得恰当而真实。
   
   9-2-11*永远新生
   【重点词语】 筛选 向隅 展拓 糟粕 洋洋大观 孤陋寡闻
   【中心表达】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段落层次】
   1.第1段:讲艺术珍品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列举莫奈和梵高两个典型事例。
   2.第2段: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此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3句)说人的审美观可以通过人的感染(“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举杨贵妃的审美观被周昉接受了,刘姥姥的审美观,如果长期在大观园熏陶,也会改变第二层(4、5句)揭示了中国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不断的反传统的结果。第三层(6~8句)指出引入异种是创新的关键,提倡引进外国艺术。
   3.第3段:表达了对翟墨、王瑞廷主编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支持。
   4.第4段: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并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分两层,第一层批评艺术上的猎奇,第二层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回头浪子”。
   
   9-2-12*科学与艺术
   【段落层次】
   1.第1段: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第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3.第7~10段: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4.第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中心表达】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独具慧眼,学力超人,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难句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123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此句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意思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二)对课文第6段的诠释
   这一段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4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