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_《南州六月荔枝丹》基础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基础练习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这里的不足之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荔枝的外壳主要由什么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和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相比,在对荔枝膜的描述中,引用明代徐勃的《咏荔枝膜》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作者的介绍,什么才是真正的果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所品尝的果肉实际上是什么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是如何介绍荔枝的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用词准确无误,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不仅仅使用说明的方法,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等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运用大量比喻说明荔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面注音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123456
  a.贮(zhù)藏    啖(dàn)    渣滓(zì)    绡(xiāo)
  b.绚(xuàn)丽    缯(zēng)    萌孽(niè)    瓤(ráng)
  c.醴(lǐ)酪(lào)  粗糙(cāo)   红褐(hè)色   龟(jūn)裂
  d.蒂(dì)部     绛(jiàng)囊   卢橘(jú)    贮(zhù)藏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云几万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分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123456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作者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邮的咸鸭蛋和其他地方的咸鸭蛋相比,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作者的介绍,鸭蛋的吃法分为哪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下句为“除却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c.在普通的介绍文字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诗,这使得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
  d.“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有过了浓烈的感情,再有普通的是难以打动人心的。这里用来形容对鸭蛋的感觉,显得格外有趣。
  5.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条的内容,介绍了腌蛋的方法。
  b.小孩拿蛋壳取乐,这是作者写出的鸭蛋的作用之一;如果弄点萤火虫,简直可以用作灯来照明,可见蛋壳之白、之薄。
  c.“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里的“兴”是方言“作兴”的简写,意思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流行。
  d.作者最后写对囊萤映雪这个故事的印象,用的是调侃的语调,显得很亲切、很随意。
  e.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偏爱,实际上透露出的更是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是壳膜——假种皮——核;写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写荔枝的贮藏突出它的色——香——味。〕
  2.介绍了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
  3.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4.(一)“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表现出荔枝外壳的实际形态。
  (二)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123456
  5.“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因此由龟裂片和片峰组成。
  6.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
  7.作解释、举例子、列图片;直观而形象。
  8.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
  9.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10.实际上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
  11.依次说明花期、花形及其对繁殖和采蜜的作用。
  12.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13.关于荔枝大小,作者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这样,言而有据,就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讲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 《咏荔枝膜》诗,写吃荔枝扔荔枝壳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不足取。说到荔枝不耐贮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后,准确地说明“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这就十分具体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贮存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4.说明文主要的表现手法自然是说明,但有时一般性的说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好懂,这就要适当借助于描写。(如描写荔枝的“色”。“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看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这就让读者置身于南国的荔枝林,那绚烂图景使人心驰神往,对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体逼真的印象。)
  15.更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鲜荔枝的“形”鲜为人知,作者写道:“荔枝呈心状形、卵圆形或圆形”,还有“稀奇的”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这就使人对荔枝的模样、大小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综合练习
  1.a(滓应为zǐ)
  2.(1)荔枝成熟时的颜色。(2)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3)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4)荔枝不耐贮藏。(5)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7)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3.(1)定义说明 (2)举例、比喻 (3)列数字、比喻
  4.(1)荔枝一身都是宝。(2)②段:荔枝具有食补、食疗功能。③段:荔枝树的特点与用途。④段:荔枝树的抗污染作用。(3)逻辑顺序。
  5.(1)荔枝的贮藏。 (2)相同;都是“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3)引用、列数字、举例子。123456
  6.(1)荔枝的原产地。(2)一、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二、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3)举例子。
拓展练习
  1.因为只关注鸭蛋,就意味着对其他事情的忽略,反而是对作者家乡的一种误解。
  2.油多;肉质柔嫩;蛋黄红。
  3.带壳切开;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4.b(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跟这句话毫无关联。)
  5.ab(a说的是高邮咸鸭蛋的特点和食用;b这里主要是体现一种情趣,并非真的说明蛋壳的作用,或者蛋壳的薄。)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4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