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枝上杜鹃啼原文】杜鹃枝上杜鹃啼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

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四、小结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读本》中的《短文两篇》(鲁迅的《风筝》和周粲的《满天风筝》)。

[板书设计 ]

 

                     

                        杜鹃和我的缘分…… ……笔名来历

                      杜鹃鸟和杜鹃花……… …别有情趣

 丰富有趣的知识     杜鹃的别名和习性…… …至诚益鸟         真诚倾心的喜爱

                        杜鹃的神话和现状………悲啼变腔

                        杜鹃的趣闻和我的认识…有趣动听

                                    啼声并不悲哀

                      含蓄                                    婉转

                                    心酸源于心理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杜  鹃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是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哀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鸟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一九三六年春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郭沫若文集》第7集)

1.本文是用________的手法来描写杜鹃的。

2.写此文时,作者因受国民党统治者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前面写杜鹃的凶狠残暴的情景,实际上隐喻了_____________;写受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哺育雏鹃的莺,实际上隐喻了____________。

3.文章第8段,先写“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又说,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试结合语境联系背景理解其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回答。

答案:1.欲抑先扬

2.国民党统治者             受欺骗受蒙蔽的人民群众

3.①杜鹃毕竟属于禽兽之类,它虽然被人误认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没有欺世盗名的动机,言外之意是国民党统治者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他们信口雌黄的反动宣传,包藏着欺世盗名的祸心。②人们对并无欺世盗名之心的杜鹃都产生这样严重的误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动宣传、欺世盗名的统治者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骗受蒙蔽了,更容易认敌人为恩人,认民贼为英雄。

4.指出了人民群众终会觉醒的,必将起来推翻“人面杜鹃“的残暴统治,点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32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