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到必修五古典诗歌_必修1古典诗歌单元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 与要求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和要求是: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 课文教学
  
   14 《诗经》两首
  
   1.课文解读
   静 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氓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
   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
   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
   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
   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
   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
   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
   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⑶参考译文
   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
   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静女》诗中重点语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氓》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这两处用桑叶由嫰绿以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第1小题参考答案:
   ①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课文中代指“彤管”。
   ②归:通“馈”,赠送。 注意:“说”、“女”、“归”的通假用法。
   ③涕:眼泪。 注意:“涕”不能理解为“鼻涕”。
   ④贿:财物。课文中指“嫁妆”。 注意:“贿”不能理解为“贿赂”。
   第2小题参考答案:
   ①见: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 见(露出)原形
   ②即:若即(*近)若离 不即(*近)不离
   ③尔:尔(你)虞我诈 出尔(你)反尔(你)
   ④爽:屡试不爽(差错) 毫厘不爽(差错)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提示:《静女》篇幅很短,建议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背完。
   《氓》篇幅较长,建议在课堂上多请几位同学,分别担当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角色,背诵有关的章节。
  
   3.相关资料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总集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分属于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本是乐曲名,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产地是西周王畿,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这种乐曲的名称也许原是从地名来的。“大雅”“小雅”之分和后世大曲小曲相类。“颂“是赞美歌,是祭乐。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
   孔子是强调学习“诗三百”的,他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的儒家也都讽诵、弦歌“诗三百”,谈道说理常常引诗为证。因此诗学在儒家传习不断,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鲁人申培所传之诗称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之诗称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之诗称为“韩诗”(见《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先后立于学官。“毛诗”之学稍后出现,相传为鲁人毛亨所传,因赵人毛苌而显。三家诗亡后,“毛诗”独传,这就是至今流行的本子。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0页、21页、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如《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又如《卫风?氓》是著名的弃妇诗。这位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但弃妇则显得坚强决断,她从亲身的遭遇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丈夫的本质,所以能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旧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
   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
   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5 离 骚(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⑵基本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篇名作了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
   东汉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与司马迁的见解大致相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离骚”解作“别愁”,意为“离别之愁”。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离骚”是联绵词,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
   课文节选的是《离骚》中开头的第一、二、三节。
   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称号。颛顼是楚国的先祖,也是屈原的先祖。《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苗裔”,指后代。朱憙《楚辞集注》:“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全句是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朕”,第一人称代词“我”。东汉末年蔡邕《独断》:“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至秦天子独以为称。”上古的先秦时期,人无论尊卑贵*,对自己都可称“朕”。至秦始皇,“朕”才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直沿用。皇考,对亡父的美称,王逸注:“皇,美也。父死曰考。”伯庸,屈原父亲的字。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伯庸其字。古者讳名不讳字。”全句是说:我已故的父亲表字叫做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王逸《楚辞章句》引《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即指干支记年法中的寅年。贞,正好,正巧。孟陬,夏历正月。夏历的正月是寅月。全句是说:太岁在寅那年的寅月。
   惟庚寅吾以降:惟,句首语气词。庚寅,庚寅日,是正月里的一天。又称“寅日”。降,降生。全句是说:我在庚寅日那天降生。
   以上4句,叙述世系和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屈原降生的年月日,各家推算不同。东汉王逸认为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游国恩在《屈原?诗人的诞生》中也肯定此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认为是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林庚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认为是楚威王五年(前335年)正月初七日。浦江清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中认为是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皇览揆余初度兮:皇,上文“皇考”的省称。览,观察。揆,王逸注为“度(duó)也”,即揣测、估量。初度,初生时的容貌气度。王逸注:“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美善之名也。”而朱熹则注为:“初度之初,犹言时节也。”解为“初生的时节”。全句是说:父亲观察和揣测我初生的容貌气度,或:父亲观察和揣测我的生辰年月。
   肇锡余以嘉名:肇,开始。闻一多《离骚解诂》认为“肇”是”“兆”的假借字,指占卦所得的征兆。锡,通“赐”,赐给。以,介词,把。嘉,美好。全句是说:开始把美好的名字赐给我,或:根据占卦的征兆而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名,这里用作动词,取名。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含有“平”的意义。全句是说:给我取名叫做“正则”。
   字余曰灵均:字,这里也用作动词,取字。“灵”,善;“均”,均平。“灵均”,地之善而均平者。《尔雅?释地》:“广平曰原。”“灵均”含有“原”的意义。全句是说:给我取表字叫做“灵均”。
   以上4句,叙述得名字的由来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一节:作者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生辰名字。
   第二节: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共16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王逸注:“纷,盛貌。”繁盛的样子。在句中修饰“内美”。提到主语“吾”之前,这是《楚辞》中常见的句法。此,这些。指代上文的家世、生辰、嘉名等。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全句是说:我已经具有这些繁多的内在美好品质。
   又重之以修能:重(chóng),加上,增加。与上句的“既有”相对而言。修能,朱熹注:“修,长也。能,才也。”指“优秀的才能”。一说“修”,美好。“能”,“态”的古字,容态。修能,指“美好的容态”。全句是说:又增加了优秀的才能,或:又增加了美好的容态。
   扈江离与辟芷兮:扈,王逸注:“扈,被(披)也,楚人名‘被’为扈。”“扈”是楚方言,“披”的意思。江离,香草名,生长于江边。辟芷,王逸注:“辟,幽也。”辟,通“僻”,幽僻。芷,白芷,香草名。辟芷,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全句是说:披上江离与白芷这些香草。
   纫秋兰以为佩:纫,绳索,这里作动词用,用绳索连结。秋兰,秋天开花的兰草。王逸注:“兰,香草也,秋而芳。”佩,佩带在身边的装饰品。佩带芳草,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全句是说:把秋兰连结起来作为佩带在身边的装饰品。
   以上4句,叙述自己已具内在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再加上讲求整饰,通体芳洁,成为内外完美的人。
   汩余若将不及兮:汩(gǔ),一读(yù),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间过得很快。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若将不及,似乎将赶不上。全句是说: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得很快,我似乎赶不上了。
   恐年岁之不吾与:恐,恐怕。不吾与,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式,即“不与吾”,不等待我。与,等待。王逸注:“又恐年岁忽过,不与我相待。”全句是说:恐怕年岁不等待我。
   朝搴阰之木兰兮:朝(zhāo),早晨。搴(qiān),拔取。阰(pi),土坡。木兰。香树名,去皮不死。王逸注:“木兰去皮不死。”全句是说:早晨拔取土坡上的木兰香树。
   夕揽洲之宿莽:夕,晚上。揽,采摘。洲,水中可居的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宿莽,一种经冬不枯死的草。王逸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全句是说:晚上采摘小洲上的宿莽草。
   以上4句,叙述恐怕时光易逝,自己修身的情况,并用去皮不死的木兰和经冬不死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日月忽其不淹兮:日月,指时光。忽,迅速的样子。淹,久留。全句是说:时光匆匆而过,不会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代序,王逸注:“代,更也。序,次也。”替代更换次序。全句是说:春去秋来,更替时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惟,动词,想到。零落,飘零坠落。王逸注:“零落皆坠也。草曰零,木曰落。”全句是说:想到树木花草的飘零坠落。
   恐美人之迟暮:恐,恐怕。美人,指理想中的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迟暮,晚岁暮年,指年岁衰老。全句是说: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
   以上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
   不抚壮而弃秽兮:不,“何不”的省文。抚,持有。把握。壮,指壮盛之年。弃,抛弃。秽,指污秽之行。王逸注:“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全句是说:君王为什么不把握壮盛之年的时机,抛弃污秽的品行?
   何不改乎此度:改,改变。度,法度。指行为的准则。一说是态度,指“不抚壮而弃秽”的态度。全句是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法度(或:态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良马。王逸注:“骐骥,骏马也。以喻贤君。”驰骋,马跑。全句是说:乘坐良马快跑。
   来吾道夫先路:来,召唤之词,来吧。道,通“导”,引导。夫,语气助词。先路,做先驱带路。王逸注:“路,道也。言己如得任用,将驱先行愿来随我,遂为君导入  圣王之道也。”全句是说:来吧,我愿在前引导开路。
   以上4句,诘问楚王:为什么不立志改革,改变法度(或:态度)呢?如果能够任用贤士,自己是愿为前驱,引导走上正确之路的。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伤灵修之数化”,共24句。
   昔三后之纯粹兮:三后,指传说中的三位古代贤君。所指何人,说法不一。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认为是指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王夫之《楚辞通释》:“三后,旧说以为三王,或鬻熊、熊绎、庄王也。”认为是指古时楚国的三位国君。纯粹,王逸注:“至美曰纯,齐同曰粹。”没有杂质,比喻德行纯正、完美。全句是说:往昔三位贤君德行纯正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固,确实。众芳,王逸注:“众芳,喻群贤。”比喻众多的贤臣。全句是说:确实有众多的贤臣。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动词,杂聚。申椒,椒的一种。王逸注:“申,重也。椒,香木也。”现代学者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中认为:“申椒,大椒也。申字本有‘大’意(王逸训‘重’,亦大也)。”椒,花椒,落叶乔木。所结之子称为“花椒”,是一种香物。菌桂,桂的一种,香木之名。椒、桂比喻贤良之臣。全句是说:杂聚了花椒和菌桂的香物。
   岂维纫夫蕙茝:维,同“唯”。只,仅仅。蕙、茝,蕙草和白芷,香草之名。王逸注:“蕙、茝皆香草。”这里也比喻贤臣。全句是说:哪里只是把蕙草和白芷连结起来?
   以上4句,举历史事实说明,在贤明君主时期,贤士就会为国君效力。
   彼尧舜之耿介兮:尧、舜,唐尧、虞舜,相传是远古的圣明之君。尧名放勋,舜名重华。王逸注:“尧、舜,圣德之王也。”耿介,光明正大。王逸注:“耿,光也。介,大也。”全句是说:那尧帝和舜帝光明正大。
   既遵道而得路:遵,王逸注:“遵,循也。”,道,正道。路,比喻治国的正确途径。全句是说:已经遵循正道而找到治国的途径。
   何桀纣之猖被兮:何,多么,何等。作“猖被”的状语。桀、纣,夏桀王、殷纣王,传说中的暴君。王逸注:“桀、纣,夏、殷失位之君。”猖被,又做“昌披”、“昌被”,王逸注:“昌披,衣不束带之貌。”本指穿衣不系带,引申为猖狂放肆。全句是说:夏桀王、殷纣王多么猖狂放肆。
   夫唯捷径以窘步:捷径,王逸注:“捷,疾也。径,邪道也。”捷,快速。径,邪出的小路。窘,困迫。窘步,举步困难。全句是说:只走邪路,以致举步艰难。
   以上4句,举尧、舜光明正大的做法与桀、纣的狂乱失足以相对照,给楚王作取舍的参照。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指当时结党营私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偷乐,苟且偷安,贪图享乐。王逸注:“偷,苟且也。”注意:偷,在先秦没有“偷窃”之义。全句是说: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路,比喻国家的前途。幽昧,昏暗不明。王逸注:“幽昧,不明也。”险隘,危险狭窄。朱熹注:“险,临危也。隘,履狭也。”全句是说:国家的前途既黑暗又危险。
   岂余身之惮殃兮:惮,害怕,畏惧,殃,灾祸,灾难。全句是说:难道我害怕灾祸吗?
   恐皇舆之败绩:皇舆,本指帝王的车子,这里指国家。王逸注;“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败绩,原指打败仗,战车翻倒。戴震《屈原赋注》:“车覆曰败绩。”全句是说:恐怕国家遭受灭亡。
   以上4句,指出小人走错路,陷国家于倾危;自己不避灾祸反对他们,是为了国家免受祸患。
   忽奔走以先后兮:忽,匆匆忙忙的样子。奔走以先后,在国君前后奔走。这是说为国君效力。全句是说:匆匆忙忙地在国君前后奔走。
   及前王之踵武:及,赶上。前王,指上文的“三后”和“尧舜”等贤君。踵武,足迹。朱熹注;“踵,足跟也。武,迹也。”全句是说:赶上前王的足迹。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香草名,比喻国君。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察,体察。中情,内情,本心。全句是说:国君不体察我的内心。
   反信谗而齌怒:信谗,听信谗言。齌怒,盛怒,暴怒。王逸注:“齌,疾也。言怀王不徐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全句是说: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怒火。
   以上4句,申说自己为国君效力,希望赶上前王的足迹。不料楚王全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信谗怒己。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固知,本来就知道。謇謇,正直敢言的样子。为患,造成祸患。全句是说:我本来就知道正直敢言要造成祸患。
   忍而不能舍也:忍,忍耐(祸患)。舍,停止。全句是说:我忍耐祸患不能停止忠谏。
   指九天以为正兮:九天,高天。传说天有九重。朱熹注:“九天,天有九重也。”正,通“证”,证明。全句是说:指着苍天作证。
   夫唯灵修之故也:灵修,指楚王。朱熹注:“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夫之称,亦托词以寓意于君也。”“灵修”本是妻子对丈夫的美称,《楚辞》中常用夫妇关系来比君臣关系,借“灵修”来用作臣对君的美称。全句是说:我只是为了楚王的缘故。
   以上4句,说我明知忠言直谏对己不利,但为了国君,不得不忍受祸患而不断进谏。我敢对天发誓,我只是为了楚王的缘故。
   有的版本在“夫唯灵修之故也”之后,还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两句。洪兴祖补注:“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查《九章?抽思》篇有“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之句,疑后人将其中句子窜入《离骚》。
   初既与余成言兮:初,当初。成言,即“定言”,彼此约定的话。全句是说:当初已经和我有彼此约定的话。
   后悔遁而有他:悔,反悔。遁,变心。他,另外的,别的。注意:先秦时的“他”,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全句是说:后来反悔变心,而有另外的打算。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难,以……为难事。离别,离开楚王。全句是说:我已经不把离开楚王看为难事。
   伤灵修之数化:数(shuò),屡次。化,变化。数化,王逸注:“志数变易,无常操也。”全句是说: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伤心。
   以上4句是说:楚王当初已经和我约定要走正确的路线,后来又反悔而有别的打算。我已经不把与楚王离别看为难事,只是伤心楚王的屡次变卦。
   第三节:作者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⑶精华鉴赏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屈原在他的诗篇中,把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带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屈原在其诗篇中,以远古的尧、舜贤君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与桀、纣暴君的“猖披”、“夫唯快捷方式以窘步”相对照,用以劝谏楚王要走正确的治国之路。又以“恐年岁之不吾与”和“惟夫党人之偷乐兮”相对照,使自己的热心为国与小人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比。
   ③灵活的诗歌体式。将“兮”字放在单句末尾,两句一韵。诗歌容量增大,节奏优美。由此形成以屈原诗歌为代表的诗体——“骚体”。
   ⑷参考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的后代子孙,我已故的父亲表字为伯庸。正好在寅年的正月,我在庚寅日出生。父亲观察估量我初生的气度,开始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为“正则”,给我取表字为“灵均”。
   我已有了这些繁盛的内在美质,又增加优秀的才能。披上江离和长在幽僻之处的白芷这些香草,连结秋天开花的兰草作为佩饰。时间过的很快,我好像将赶不上了,恐怕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摘取土坡上的木兰香树,晚上采摘水中陆地上的宿莽草。时光匆匆而过不久留,春去秋来更替时序。想到草木的飘零凋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也会衰老。不把握壮年而抛弃污秽的东西,为何不改变这种法度?乘坐良马而驰骋,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
   往昔三位古代贤君品德纯正完美,确实有众多贤臣聚集在一起。杂聚着申椒和菌桂这些香木,哪里只是连结蕙草和白芷?那尧帝和舜帝光明正大,已经遵循正道而找到正确的道路。夏桀王和商纣王多么猖狂放肆,只走邪路以致难以举步。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国家前途黑暗,险恶狭隘。难道是我自身害怕灾祸吗?我是恐怕国家颠覆。我匆匆忙忙地在君王的前后奔走,想君王赶上前王的脚步。国君不体察我的内心感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怒气。我本来就知道正直敢言会成为祸患,但是忍耐着不能舍弃。指着苍天作证,我是为了楚王的缘故。国君起初已经和我有了约定的话,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经不把离别看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佩带香草的句子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些句子描写屈原对香草的癖爱,表明屈原追求美好事物,品行高洁。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这些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诗人佩带它们,就是博采众善,象征他的品德高尚,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语句对表达诗人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不畏惧自身遭到灾祸,只担忧国家遭到颠覆。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的思想感情。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翻译诗句,增强语言迁移能力。
   参考答案:
   ①我已经具有这么繁多的内在美好品质,又加上优秀的才能。(或:又加上美好的容态。)
   ②乘上骏马快跑,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
   ③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而危险。
   ④我本来就知道正直敢言会成为祸患,但还是忍耐着而不能停止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诗篇的第二节,体会屈原的志行高洁以及决心为国前驱的精神。
   提示:这一节共16句,其中有几句是表白屈原内心活动的,例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发愤图强,举贤用能,那么将年华老大,一事无成。背诵时要让学生领会诗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
   3.相关资料
   (1)《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摘自王逸《离骚经序》
   (2)《楚辞》是西汉末年刘向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和他自己的作品,而编成的一部总集,这名称也是刘向新加上的。《屈原赋》二十五篇,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凡《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除了文艺价值外,还蕴蓄着崇高的理想和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
   节选自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第48页
   (3)《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租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4)端午节习俗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采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引《续齐谐记》 中华书局出版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宋代陈元觏《岁时广记》 《十万卷楼丛书》本
   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
   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四刘禹锡《竞渡曲》题解 文学古籍出版社
   宗懔《(荆楚)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五“楝” 人民卫生出版社
   归州重五 陆 游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说明]此诗为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湖北秭归(古称归州)过重五(五月初五,端阳节)所作。屈平即屈原,角黍即粽子。此诗显示了秭归龙舟竞渡的悠久历史,俗称竞渡是因抢救投江的屈原而来。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⑵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这首诗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诗篇对这对年轻夫妻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刘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诗歌的末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民歌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人民对于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朴素,结构严谨,在叙述和描写中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著名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明代胡应麟称之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既是起兴,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汉代一些描写夫妇离散的作品,常用双鸟分飞作为起兴。如汉乐府《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下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这是全诗的开端,是刘兰芝对其夫焦仲卿的诉说。通过诉说展开矛盾:兰芝婚后夫妻分离,与仲卿“相见常日稀”;兰芝勤于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尽管如此,仍被焦母故意刁难:“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既然不为婆婆所容,只好自请离去,“及时相遣归”。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这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依依不舍,仲卿发誓要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为挽留兰芝而向母求情,他认为婚后才“共事二三年”,而且“女行无偏斜”,请求母亲收回成命,留下兰芝;但遭到拒绝。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名,要仲卿立即休妻:“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当仲卿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时,遭到母亲的训斥:“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仲卿无可奈何,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暂住:“卿但暂还家”,但仍盼望日后夫妻能再次团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第二层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示出她坚决、镇静,忍痛与婆婆、小姑话别。兰芝为人很有个性,她深知被婆婆休弃,以后不可能重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她与仲卿也“于今无会因”。她离开婆家前,“新妇起严妆”,郑重打扮,形态庄重;她忍受被休弃的通苦,“上堂拜阿母”,与婆婆告别,临走还“念母劳家里”。可见她是一个知书达礼、体贴婆婆的好媳妇。兰芝又与小姑话别:“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嘱咐小姑尽心赡养婆婆。
   第三层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夫妻告别,依依不舍。途中两人盟誓,永远忠于爱情。仲卿表白“誓天不相负”,兰芝表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这仍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回到娘家后的遭遇。这部分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入门上家堂”到“老姥岂敢言”: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对兰芝被遣归很不理解;后来听了女儿的叙述,才体谅女儿的处境。当县令和太守遣媒来刘家求婚时,母亲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而婉言谢绝。
   第二层从“阿兄得闻之”到“便可作婚姻”:阿兄见利忘义,逼妹改嫁。阿兄趋炎附势,认为兰芝“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逼兰芝改嫁给太守之子。在“处分适兄意”的情况下,兰芝“那得自任专”,只好违心地“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第三层从“媒人下床去”到“郁郁登郡门”:媒人得到答复,回去禀报府君。府君“心中大欢喜”,于是选定良辰吉日,为婚事大肆铺张。以“络绎如浮云”、“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等热闹情景来反衬兰芝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这是全诗的高潮。写兰芝、仲卿以死抗争,双双殉情。兰芝为兄所逼,即将改嫁。她悲愤欲绝,“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她与仲卿约定,两人“黄泉下相见”。到了成婚之夜,她“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也“故作不良计”,“自挂东南枝”,自缢于庭树。两人以死殉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家长制作出了强烈的控诉。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这是全诗的结尾,描绘了他倆合葬和化鸟的情况。他们生前为封建家长所逼而分离,死后得以合葬,墓地上的松柏和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又化作鸳鸯双飞,相向而鸣,情意缠绵。这表达了作者对这对不幸夫妻的深切同情和良好祝愿。
   ⑶精华鉴赏
   ①故事情节完整紧凑,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全诗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来展开情节。情节完整紧凑:首先是兰芝自诉,自请遣归;仲卿求情,遭母训斥;兰芝辞别,夫妻分手。其次是兰芝回到娘家,阿兄逼嫁;兰芝仲卿相约,誓同赴死;最后是双双殉情,化鸟双飞。全诗经过精心剪裁,有简有繁,详略安排得当。例如:诗的开头兰芝自叙身世,从十三岁说起,一年一年进行排比铺陈,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她无辜被逐作了铺垫。又如兰芝离开焦家时,细致描写其妆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极为详尽,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而写兰芝回到娘家,刘母对她“不迎而自归”感到万分惊诧时,兰芝只用“儿实无罪过”一句,就将自己的满腹委曲表现出来了。
   ②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刻画生动。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各有特色,性格鲜明。其中对兰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成功。
   这首诗通过兰芝的自诉以及后来与婆婆、小姑告别,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情节,表现了她的聪明能干、热爱劳动、看重感情、知书达礼等美德。“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出焦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几句,反映了兰芝自尊、不屈的性格,表明兰芝不是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而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自遣请归,一则因不堪焦母凌虐,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句句表明了兰芝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兰芝回到娘家后,“人事不可量”,“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面对阿兄的逼嫁,她忠于爱情,不为权贵和金钱所动,表现了人格的尊严。最后,她知道无法与仲卿活着团圆,就向仲卿提出一同自杀的约誓:“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她为爱情而死,在这出悲剧中谱写了一曲悲壮之歌。以“举身赴清池”的行动,以死殉情。
   ③首尾呼应。这首诗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结尾以浪漫主义手法,用鸳鸯双飞寄托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诗中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诗意浓郁。
   ⑷参考译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她娘家的人逼迫她,她于是投水而死。仲卿听到这个消息。自己也在庭院里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伤他们的不幸,就写了这首诗。
  
   孔雀向东南方飞行,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衣。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中常常痛苦悲伤。你已做了庐江府的官吏,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独自留守空房,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我每天雄鸡一啼就上机织绢,每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织成五匹,婆婆还故意嫌我织的慢。不是我织的动作慢,而是你家的媳妇实在难当。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仲卿听了妻子的诉说,就到堂上禀告母亲:“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幸亏娶得了这个好媳妇。成年后结为夫妻,死后在黄泉也要相依为伴。我们共同生活才两三年,刚开始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没有不端正的地方,哪里料到会招致您不喜欢呢?”
   焦母对仲卿说:“你为什么这样见识短浅!这个媳妇没有礼节,她的行为举动自作主张。我的心里久已怀有怨气,你哪能由自己作主!东家有个聪明贤慧的女子,名字叫做秦罗敷。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做娘的替你去求婚。你赶快休了这个媳妇,打发她立刻走,千万不要挽留。”
   仲卿伸直身子跪着说:“母亲请听我禀告,今天如果休弃了这个媳妇,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母亲听了这些话,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你这小子胆大包天,怎么胆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早已恩义断绝,当然不会依从你!”
   仲卿默默无言,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开口对妻子说话,哽哽咽咽地说不出声:“我本来不休弃你,只是母亲逼迫我这样做。你只管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回到官府去办事。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为了这件事,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
   兰芝对仲卿说:“不必再添麻烦吧。当年冬末春初的时候,我辞别娘家嫁到贵府上。行事都顺着婆婆的心意,一举一动哪敢自作主张?白天黑夜辛勤劳作,孤零零地受尽折磨。总以为没有什么罪过,可以终生供养婆婆以报答大恩。但是仍然被赶回娘家,还说什么再回来呢!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绣的花纷繁美丽焕发光彩。还有红色绫罗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满香袋。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各种各样的物品都不一样,每种东西都在里边。我人很卑*,我的东西也不值钱了,不配用来送给后来的新娘。就留着作为赠别的纪念吧,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这些物品时时给你安慰,永远不要忘记我。”
   雄鸡叫了,外面快天亮了,兰芝起身郑重地梳妆打扮。穿上我的绣花夹裙,每件事都要做四五次。脚下穿上丝绸做的鞋子,头上戴的玳瑁首饰闪闪发光。腰间束的白绸裙带像水一样轻盈流动,耳朵上戴着闪光的耳坠。手指像削尖的葱白那样细嫩,嘴唇像含着朱砂那样红润。轻巧地迈着细小的步子,姿态美妙举世无双。
   兰芝走上堂前拜别婆婆,婆婆怒气未消。兰芝说:“我以前在娘家做女儿的时候,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更有愧于同您家少爷结婚。接受了婆婆的很多彩礼,嫁过来却不能胜任婆婆的驱使。今天我要回到娘家去了,惦念着婆婆在家里操劳。”从堂上退下来和小姑告别,眼泪像连串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我当初嫁来的时候,小姑才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回娘家,小姑已经长的和我一样高了。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好好地照料自己。每年的七夕和每月的十九,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说完就出门登上车子离去,眼泪像雨一样流淌。
   仲卿骑马走在前面,兰芝乘车走在后边。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声音,一起在大道口相会。仲卿下马走进车中,低着头同兰芝附着耳朵小声说话:“我发誓不同你分离,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到府里去办公,不久将接你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背弃你。”
   兰芝对仲卿说:“感谢你的一片诚挚情怀!你既然这样记住我,我不久就盼望你到来。你应当做磐石,我应当做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磐石不会转动迁移。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性情和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他不会顺从我的心意,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双方同样依依不舍。
   兰芝走进娘家走上厅堂,进退都感到脸上无光。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你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你就自己回来呢?”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了十分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几日,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媒人说县令有个三少爷,容貌体态美好举世无双。年纪才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母亲对女儿说:“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
   女儿含着眼泪回答:“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告诉媒人说:“我们贫*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休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媒人离去几天以后,县令随即派去向太守请示工作的县丞回来了。县丞说有位兰家姑娘,她家里承继先人的仕籍有人做官。又说太守有位五少爷,娇美文雅尚未结婚。太守派遣县丞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的话。(县丞来到刘家)直截了当地说,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位好郎君,已经想和你家结亲,所以派遣我来贵府做媒。
   母亲谢绝媒人:“我的女儿早先已有不改嫁的誓言,我老太婆还敢说什么话!”
   兰芝的哥哥听到了这件事,很不痛快心中烦恼。开口告诉妹妹说:“你拿主意为什么不仔细考虑!你先嫁的只是一个小府吏,再嫁的却是太守的公子。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你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往后打算怎么办呢?”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那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没想到半路上又回到哥哥家里。如何处置应当依照哥哥的主意,我哪能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
   媒人走下座位离开,还连声说:“是,是,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回到太守府禀报太守:“下官我奉您的命令(去说媒),谈得十分有缘分。”太守听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高兴。连忙翻开历书观看,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因为“六合”正好相应。良辰吉日是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了,你可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大家互相传话赶快收拾,人来人往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结连不断。画着青雀和白天鹅的船,船的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帜,轻轻地随风飘动。金色的车子,配上白玉镶的车轮,青骢马在缓慢地前进,镂刻着金饰的马鞍四周垂着彩缨。赠送的聘金就有三百万,都用青丝穿起来。各色的绸缎有三百匹,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个,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母亲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婚书,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为什么还不做出嫁的衣裳?不要让喜事办不成。”兰芝默不作声,用手巾掩着口啼哭,眼泪落下来就像流水一样倾泻。她移动自己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边窗口之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早上做成了绣花的夹层裙子,晚上制成了单层的罗纺短衫。天色昏暗就要黑了,兰芝满腹愁思走出家门啼哭。
   仲卿听到这个变故,就请假暂时回家。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路,仲卿伤心,马也悲鸣。兰芝熟悉仲卿的马的叫声,就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知道是仲卿来了。兰芝举手拍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伤心:“自从你离别我以后,人世间的事情不能预料。果然不能如我们原先所希望的那样,事情又不是你所能详细知道的。我有亲生母亲,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已把我许配给别人,你回来又有什么指望!”
   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厚实,可以存在上千年;你这蒲苇只是一时坚韧,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我却要独自走向黄泉!”
   兰芝对仲卿说“没想到你竟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同是被人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吧,不要违背今日的誓言!”两人拉手告别,各自回到家中。活着的人却作死的诀别,抱恨不已哪可说得尽呢?想着要与人世长辞,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仲卿回到家里,走上厅堂拜见母亲:“今天大风大寒,寒风吹折树木。浓霜凝结在庭前的兰花上。孩儿今天就如日落西山,使得母亲以后很孤单。我是故意作出这不好的打算,你不要埋怨鬼神!祝您寿比南山,身体健康腰板硬朗。
   焦母听了儿子的这些话,如雨一般的眼泪随着说话声落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又在大的官府任职。千万不要为一个妇人去死,你和她贵*不同,休弃她怎能算是薄情呢!东家有位贤慧的女子,美丽在城内城外都出了名。做娘的替你去求婚,早晚间就有答复。”
   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退回,独自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转头向房内望去,越来越被忧愁所煎熬逼迫。
   (太守迎亲)那天牛叫马嘶,兰芝走进了举行婚礼的用青布搭成的篷帐。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在静悄悄的“人定”之初,(兰芝心里想着):“我的生命在今天断绝,魂魄离去尸体长留!”于是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入清冷的水池里。
   仲卿听到这件时,心里明白这是永远的离别了。他在庭院的树下徘徊了一阵,就自己吊死在东南方向的树枝上。
   焦、刘两家要求把仲卿和兰芝合葬在一个坟墓里,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坟墓的东西两边种上了松柏树,左右两边种上了梧桐树。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树丛中有一对双双飞翔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抬着头互相对着鸣叫,每夜都叫到五更时分。过路的人停下脚步来听,寡妇听了便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要把这个悲剧作为鉴戒千万不要忘记!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这首叙事长诗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安排故事情节的,以便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整体认识。
   参考答案:这首诗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是:
   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遣归——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比较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的态度,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参考答案: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
   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抱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以南宋陆游的《钗头凤》词与《孔雀东南飞》作比较阅读,理解古代妇女的爱情悲剧。
   参考答案: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钗头凤》词是陆游早年(31岁)的作品,描述了陆游怀念前妻唐琬的深挚感情,反映出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的悲惨现实。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是一出爱情悲剧。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感情很好。但唐琬不为婆婆所容,被婆婆休弃。后来陆游另娶,唐琬也另嫁他人。有一次陆游春日出游,在绍兴的沈园与唐琬相遇。唐琬以酒肴殷勤款待。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这首《钗头凤》。词中的“东风恶,欢情薄”等句,对破坏美满婚姻的制度表示了强烈的抗议。相传唐琬看见之后,和了一首词,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不久,唐琬就抑郁而死。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发生于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末年,以仲卿自缢、兰芝投水自尽告终。在时隔将近千年以后的南宋,又重演了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恩爱夫妻被迫分离。唐琬抑郁而亡。两出爱情悲剧,都由媳妇不为婆婆所容而起。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家长制的专横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其中的受害者,以妇女的遭遇最为悲惨。她们在婚姻大事上毫无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她们的婚事;一旦不为婆婆所容,即遭休弃。所以,封建家长制是无数爱情悲剧的导演者。争取婚姻自由,也成为反封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附:陆游《钗头凤》词注释:
   1)红酥手:红润而白嫩的手。 2)黄滕(téng)酒:酒名。 3)宫墙柳:以柳喻唐琬。她已另嫁他人,有如宫禁里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 4)离索:离散,分居。 5)泪痕红浥鲛绡透:沾染着脸上胭脂的红泪,把手帕都湿透了。鲛绡,丝绸制的手帕。 6)山盟:盟誓如山不可移易,所以称为“山盟”。 7)锦书难托:书信难寄。锦书,指书信。唐琬已被陆游之母休弃,而且另有丈夫,按照道义,不能在通书信。 8)莫莫莫:表示绝望,只好作罢。
   相关资料:
   四十年后,陆游旧地重游,感慨不已,又写了两首《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棕一泫然。”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和辨析文言实词的意义。分为两小题。
   参考答案:
   第1小题 理解和辨析偏义复词的意义。
   ①作息:劳作。意义偏指“作”,“息”只作陪衬。“勤作息”,意思是“辛勤劳作”。
   ②公姥:婆婆。意义偏指“姥”,“公”只作陪衬。“白公姥”,意思是“禀告婆婆”。
   ③父母:母亲。意义偏指“母”,“父”只作陪衬。
   ④弟兄;哥哥。意义偏指“兄”,“弟”只作陪衬。
   第2小题 理解和辨析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
   ①床:古义——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 今义——睡具。供人睡卧所用。
   ②信:古义——使者,诗句中指媒人。 今义——其中一个常用意义是“书信”。
   ③谢:古义——诗句中的意义是“告诉”。 今义——其中一个常用意义是“感谢”。
   3.相关资料
   (1)难句解释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这几句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无法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认为,这四句写的是县令遣人来说媒,被刘兰芝拒绝之后的事。每句的解释如下:
   “媒人去数日”:指县令遣发的媒人离去后的几日。
   “寻遣丞请还”:不久县令派去(向太守)请示工作的县丞回到县里。“请”和“还”的主语都是“丞”,“寻遣丞请”是兼语结构,“遣”的宾语“丞”是“请”的主语,“丞请还”是连动结构。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说”的主语是县丞,“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话的内容。
   联系课文内容,此处“媒人去数日”的“媒人”,不同于下文“遣丞为媒人”的“媒人”。前者受县令之命,为县令的三儿子说媒,遭到了拒绝。后者就是县丞。县丞因请示工作去了太守家,太守的主簿转达了太守的意见,要县丞为太守的五少爷说媒。明白了这些关系,就可知道“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后,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他已在太守面前说了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紧跟着的“云有第五郎”等几句话,是县丞向兰芝之母说明求婚的缘由。
   有人认为,“兰家女”是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兰字或是刘字之讹。”此说可供参考。
   (2)“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一些意义。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1)相(xi?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相(xi?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3)(xiàng)名词,相貌。如:
   ① 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17 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其内容有的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有的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的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心情。这些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嶸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牵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星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牵牛、织女的故事,是有其发展过程的,“织女”“牵牛”之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句大意是: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位置,虽然如此,但终于织不成布帛。牵牛星明亮闪光,但不能驾牛拉车。诗句虽然将两星拟人化,但并未形成任何故事情节。到了东汉,人们才把织女和牵牛看成是夫妻,并给他们的爱情染上一层悲剧的色彩。《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以牵牛、织女两星为素材,吟咏男女情爱的最早而完整的篇章。这首诗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间故事,抒发了遭受爱情折磨的痛苦。
   ⑵基本解读
   全诗共10句,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句。
   第一、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明洁灿烂。“迢迢”,遥远的样子。从织女的角度来看,牛郎仅隔银河,却又显得那么遥远。“皎皎”一词,形象鲜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这两句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
   第三、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机声开机织布。
   第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描写她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这部分的表层意义是描写织女的悲伤情状,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因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其深层含义则是暗示出多情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第二部分:第7——10句。
   第七、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相距又有多远呢?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
   第九、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指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部分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⑶精华鉴赏
   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⑷参考译文
   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皎洁明亮。
   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机“札札”作响。
   一天织不出一匹布,泪落如雨流淌。
   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仅仅是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2.相关资料
   (1)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
   (2)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问曰:“织女何事当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岁时部》引《续齐谐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3)鹊桥仙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说明]这首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此词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新的意境,用来歌颂真挚不移的感情。
  
   短歌行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曹操在文学上也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他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有获得生机。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著有《曹操集》。
   ⑵基本解读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全诗共32句,分为四层,每层8句。
   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动乱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这一层作者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是:情人青色的衣领,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嗣,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句的大意是:只是为了你(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更加深厚、真挚。“呦呦鹿鸣”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会上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这一层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作者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比兴,从广阔的背景上寄托了求贤之情。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不致的苦闷。“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四句,写有客人来访,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迎新话旧,欢愉无已。这一层写求贤过程中有忧有喜的曲折心情,正反对照,忧喜交织,恰当地表现出作者感情的丰富多彩。
   第四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⑶精华鉴赏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⑷参考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
   慷慨激昂地高声歌唱,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能排解忧愁?只有美酒相伴。
   那些青衣领的学子,使我心中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您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
   群鹿呦呦鸣叫,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
   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停止运行?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
   客人远道来访,屈驾前来探望。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念着往日情谊。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
   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2.相关资料
   (1)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
   (2)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絃,皆成乐章。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3)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4)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选自郑广瑾 杨宇郑编著的《毛泽东诗话》第82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归园田居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归隐之后,写了不少田园诗。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还有散文、辞赋等,著有《陶渊明集》。
   ⑵基本解读
   《归园田居》共有诗五首,表达了他的归隐心情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即公元406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一首,显示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尤为后人传诵。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对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决心归隐农村。全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共8句。这一层写归园田前的情况。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小在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写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把做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误落尘网中”写环境之劣,“一去三十年”写时间之久。这两句揭示了他迫切离开仕途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据考证,“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东晋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归隐,恰好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回归故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这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共10句。这一层写回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总写诗人俭朴的生活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是住所四周的近景:屋外榆柳笼罩,堂前桃李争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所见的远景: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近处的所闻: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中之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乐府诗集》卷二十八)鸡在啼鸣,狗在吠叫,这是太平景象的显示。正如《老子 第八十章》所说:“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是小结,从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心境两个方面概括地写出了归园田后自由自在的情况:家里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在空寂的房间里心境悠闲。户庭:门庭。指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琐杂事务,主要是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等琐事。虚室:空静的居室。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像久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又能重返大自然。这两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平凡的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原来,这是因为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即上文的“尘网”。“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乐在其中,
   ⑶精华鉴赏
   ①首尾相应。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②语言朴实。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⑷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
   误落尘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
   笼中的鸟怀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着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间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园田。
   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
   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
   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门庭没有世俗的杂务,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今日才得以回到大自然。
   2.相关资料
   (1)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将军,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宋高祖刘裕)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元嘉四年(427)卒,时年六十三。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陶潜传》
   (2)陶潜,字元亮……少怀高洁,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隐逸传》
   附:
   五柳先生传( 陶潜)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恡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与贫*,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
   节选自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集序》
   [说明]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寄托抱负,抒发感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但是在当时,人们对陶渊明的作品还认识不深,评价也不高。南朝梁代的萧统是最早重视陶渊明的作品的,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陶渊明集》就是萧统最早为陶渊明编辑的诗文集。
   萧统所编的《陶渊明集》共八卷,收集了陶渊明的绝大部分诗文。他为《陶渊明集》所写的序言,对陶渊明的诗文评价很高,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记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非常中肯的。他所编的《陶渊明集》后已失传,但是他写的这篇序言影响很大,成为后人研究和评价陶渊明的重要参考资料。
   (4)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人,贵其真也。
   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5)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乃知时世妆,纷绿徒争怜。枯淡足自乐,勿为虚名牵。
   元好问《继愚軒和党承旨雪诗四首》之一
   [说明] 这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时,举出陶渊明作为朴素诗风的榜样。可见,陶渊明的诗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
   (6)(陶渊明的)许多杰出的代表作,都是归隐以后的产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归园田居》五首,在第一首中,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隐居田园的生活和官场对立起来。他把仕途叫做“尘网”,以离开这个“樊笼”为乐。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干净土,是污浊官场的对立物,所以他热情地加以歌唱。正由于他痛恨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当他看到远处的农舍和几缕炊烟,听到几声鸡鸣狗吠,都在内心中产生“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在他的笔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样平凡的事物,都充满诗情画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30——2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3.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以作“古为今用”的借鉴。
   参考答案:
   第1小题 “盈盈”、“脉脉”都是叠音词,“盈盈”是银河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是织女与牛郎含情对视的样子。这两个叠音词,一个描绘了银河的外在情景,一个抒发了织女与牛郎的真挚感受。读起来有强烈的音乐美,描述的形象也很鲜明生动。这是值得借鉴的。
   第2小题 “杜康”原是古代相传发明造酒的人,诗中用作酒的代称。不用本名,而用与之有某种关联的另一事物代替的修辞格叫做“借代”。借代可以把话说得新颖别致。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分析、评价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的感情,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短歌行》表达了曹操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感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拥兵自强,争权夺利,互相混战,老百姓深受其害。例如长安一带,由于战乱的结果,出现了“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惨象(见《晋书 食货志》)。曹操的《蒿里行》诗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句子,也是当时战乱的真实写照。因此,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天下统一是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和利益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适应当时的历史进程的,情调是积极的。至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带有感伤情调,叹息人生短促,追求及时行乐,这与曹操为了建功立业而急于思得贤才有关。曹操深感时日如流,时不我待,因而具有紧迫感。当然,如果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一味追求及时行乐,这是需要批判的。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分析《归园田居》描写农村生活的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诗中找出能说明诗人心态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
   ①因为诗人本性就喜爱山林,热爱农村,而当他“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更深感官场的黑暗腐败,于是决意辞官归隐。他回归园田,目睹朴实的农村生活,与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能说明诗人心态的句子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些句子是诗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前四句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希望反返朴归真、向往农村生活的感情,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感受。
   ⑷第四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背诵课文,增强语感。
  
   18 汉乐府两首
  
   上 邪
   1.课文解读
   ⑴基本解读
   《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全诗共9句,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指“天”;邪,通“耶”,感叹词。“上邪”是指天发誓,等于说“老天啊”。君,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您”,指女子的意中人。相知,互相结为知己,等于说“相爱”。命,“使”的意思。绝衰,断绝衰退。这几句的大意是:老天啊!我想同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不会断绝衰退。这是女子在向爱慕的意中人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层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陵,指“山峰”;竭,枯竭;雷,这里用作动词,“打雷”;震震,雷声。雨,这里也用作动词,“降下,落下”;天地合,天地合并在一起。古人认为天地分开,才能开辟世界,“天地合”是指“世界毁灭”;乃,副词,才。这几句的大意是:高山没有山峰变为了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这几句想象奇特,一连列举出五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⑵精华鉴赏
   这首诗言简意深。全诗只有35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⑶参考译文
   老天啊!我想同意中人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永不断绝衰退。只有高山没了峰顶变成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
   2.相关资料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说明]这首词通过坚定的誓言表现了健康忠贞的爱情,与《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休,作罢,停止,指不再相爱。“青山烂”和“秤砣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都是用来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物。
   (2)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
   摘自毛泽东1962年6月3日致儿媳邵华的信,载《毛泽东家书》第381页,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
  
   饮马长城窟行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⑵基本解读
   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和边草”到“展转不可见”。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⑶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⑷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2.相关资料
   (1)踏莎行 郴州旅舍(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说明]这是北宋词人秦观被贬到郴州后所写的一首词,词中倾吐了他的凄苦失望的心情。词的下片第二句“鱼传尺素”就是化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句意而来。尺素,指“书信”。
  
   (2)明杨慎谓汉世书札相遗,或以绢素叠成双鱼之形。古诗云“尺素如霜雪,叠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是其明证。故古诗有“客从远方来遗鲤鱼”之句,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参见明带杨慎《丹铅总录》八《物用类 简牍》。
   《辞源》第3320页 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修订第一版
   3.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上邪》诗中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参考答案:《上邪》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女子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情。诗中是通过女子直抒胸臆对天发誓,以五件常情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表明自己海枯石烂不变心。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饮马长城窟行》中重要语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这两句,位于全诗的开头,既是对沿河青草的生动描述,又是以连绵不绝的青草起兴,抒发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19 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⑵基本解读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全诗共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潜虬媚幽姿”的大意是: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飞鸿响远音”的大意是:远飞的鸿鸟响起了悠远的鸣声。这两句写潜龙、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游自在。下面几句转写自己的处境不如虬、鸿。“薄霄愧云浮”的大意是:看到高飞的鸿鸟迫近云霄我很惭愧。薄,迫近。云浮,指高飞的鸿鸟。“栖川怍渊沉”的大意是:想到深渊中的潜虬在潜沉我也惭愧。栖川,指深渊中的潜虬。渊沉,潜沉在深渊。“进德智所拙”的大意是:要想增进道德因智力拙劣而作罢。“退耕力不任”的大意是: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徇禄反穷海”的大意是:因为追求禄位返回海的尽头。反穷海,指出任永嘉太守。穷海,指永嘉郡,地处海边。“卧疴对空林”的大意是:病在床上面对空旷的树林。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第二层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衾枕昧节候”的大意是:卧病在床睡在被衾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褰开暂窥临”的大意是:揭开帷幕,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这是一个过渡句,下面的句子是诗人的所见所闻。“倾耳聆波澜”的大意是:倾耳聆听海上的波涛。“举目眺岖嵚”的大意是: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初景革绪风”的大意是: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阳改故阴”的大意是: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池塘生春草”的大意是:园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园柳变鸣禽”的大意是:藏在园柳中的群鸟鸣声也变换了。最后这两句诗人抓住由远及近的声色之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第三层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祁祁伤豳歌”的大意是:《诗经》中的“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萋萋感楚吟”的大意是:《楚辞》中的“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这两句都是用典,以表达怀归之情。“索居易永久”的大意是:独居容易觉得长久。“离群难处心”的大意是:离开群体难以安心。这两句加重了离群索居的苦楚。“持操岂独古”的大意是:保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无闷征在今”的大意是: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证明。
   ⑶精华鉴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⑷参考译文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久病在床在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藏在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
   索居容易使人觉得长久,离开群体使人难以安心。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能做到,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
   2.相关资料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动。(叶梦得《石林诗话》)
   (2)(毛泽东与柳亚子)二位诗人落座,就很自然谈起诗来。柳亚子说:“历代诗中,以山水诗居多。山水诗开山鼻祖当推东晋谢灵运。”
   毛泽东点点头,说:“对,这个人出身望族,但政治上很不得意。只得寓情于山水间了。”   柳亚子问:“他的《登池上楼》,主席有印象否?”
   毛泽东答:“大约还记得些。”
   柳亚子说:“这首诗佳妙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有人称为梦中之笔,一个‘生’字,一个‘变’字,把久违的春色写活了,而且把诗人内心的欣然惊奇之感写了出来。这首诗全篇艰涩雕琢,惟这两句朴实生动,真是神来之笔!”
   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摘自郭文韬《开国前后》第91页,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
   ⑵基本解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还望,回头望。京邑,指京城建康。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參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余霞散为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名句。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喧鸟覆春洲”的大意是: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杂英满芳甸”的大意是说:杂花开满了芬芳的郊野。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怀哉罢欢宴”的大意是:多么怀念那已停办的欢乐宴会。“佳期怅何许”的大意是:回乡的日期不知在何时,令人怅恨。“泪下如流霰”的大意是:眼泪流下犹如雪珠。“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人的黑头发能够不变白呢?这两句回应开头的两句,说明自己与王粲、潘岳同具去国之悲。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⑶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⑷参考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2.相关资料
   (1)在山水诗的发展上,谢眺的贡献尤大,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受他的影响颇为显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在《寄岑嘉州》中说:“谢眺每诗堪讽诵”,都对他表示击节称赏。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第269——27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3.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了解这些句子对表现作者感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于自然景物之中。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怀乡之思。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对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比较其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是:两诗都以乐景衬写愁情。不同之处是:“大谢”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小谢”则是以写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
   三 表达交流活动
   1.活动的教学目标 和要求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结合单元课文的学习而举行的一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学而致用。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节日诗。
   2.指引活动的参考设计和参考资料
   见教材第109页。
   3.注意事项
   教师对表达交流活动要善于组织、引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热心帮助解决。例如:有的学生对活动中提供的诗歌选例,有的语句意思一时不易理解,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勤查字典、互相启发之外,还可以给予具体的辅导,答疑解惑。在学生对节日诗进行评点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不必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轻易先下结论。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写出来的学生应给以表扬,写起来很吃力甚至写不出来的学生也要给以鼓劲。要让学生重在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146.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