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原文]《故乡的榕树》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
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
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
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
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
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
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
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
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
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
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
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页附表:

3、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答案可以灵活组织。
教师点拨答案要点:(1)立意:《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学习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崇
 
项目
内容  立 意     选材组材   情  感  表达方式   
    同      异  同  异  同  异   
 

桃  林
  小  憩                
 

榕  下
  小  憩              
高精神世界;中的“榕下小憩”,表现的是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因为有榕树的庇护才得以透一口气,获得安慰和满足。(2)选材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现环境条件的简陋、恶劣:在“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这个所谓的“风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就是“圆桌面”,几尺断碣、一截旧阶石和一些大小石块就是几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荞麦和大麻、玉米,这就是“风景”;另一方面又着力突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枣子待客,更有几位“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地静静坐着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用书掩住脸的……他们到这里只为消除疲劳。这些描写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贵精神。“榕下小憩”则围绕故乡榕树给人庇护来选材。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了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荫凉”;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写烈日下农人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一天辛劳后的乡亲们躺在树下纳凉,谈庄稼、说《水浒》、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树的庇荫下找到一点安慰和满足,突出了榕树给乡亲们的抚慰和快乐。(3)情感: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热爱、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侧重于崇敬和赞美,“榕下小憩”则侧重于表现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4)表达方式:两段都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的综合运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重在阐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说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叙述和抒情为主,重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寓情于事)。
小结:比较阅读,要注意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入手。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写作背景、写作内容、情感等途径去了解。而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选准比较的角度,一般是从立意、选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个文段就是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典型范例。此外,这两个文段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附表:

 

 

 

 


4、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比较阅读。
对以下两首送别诗的理解和比较,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A.王维诗开头写朝雨洗净尘埃,空气清新,柳色青青,景色宜人,使离别的气氛显得舒适轻松;高适诗开头以黄云暗日、风雪弥天来衬托告别的伤感。两首诗写景的笔法不同,作者对友情的看法也各异。
B.王维诗的“劝”字,突出了把盏劝酒、殷切嘱咐、朋友情深、惜别难舍之情;高适诗的“莫”字笔锋一转,把别情写得明快豁达。两首诗寄情的方式不同。
C.都是送别之作,都以情景交融见长,都有真挚、强烈而动人的感情。
D.王维诗抒发的送别之情悲怆凄婉,高适诗抒发的送别之情昂扬豪放,格调迥异,风味不同,但读者同样会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点拨:两首诗都是写送别,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真挚的友情,但选材不同,格调不同,阅读时要注意细心体会。至于两首诗的立意,可以仔细揣摩后两句。
5、总结。
比较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碰到一些题材相近但意旨不同的作品,这种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掌握好这种阅读方法。一般地说,进行比较阅读,我们可以从写作目的、立意、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手法、风格特点等方面着手。
作业 设计:课后比较阅读与《榕树,生命进行曲》两篇课文,仿照上表,列表写出阅读心得,下节课备查。
******************************************************
课外阅读导引:
1、课外阅读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作品,比较他们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艺术风格或其它方面的异同。
2、课外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钱钟书的《围城》,比较两部作品的选材、结构、立意、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艺术风格或其它方面的异同。
3、课外阅读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如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和婉约
派的代表作品(如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蘷、晏殊等的作品),比较它们的题材、情感、意境、格调、气势、韵律或其它方面的异同。(请参考《宋词三百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籍)
说明:以上三题,任选一题进行阅读,读后将心得体会写成书面形
式,第十八周末上交。成绩按1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三道
题目所列的书籍,可到学校图书室借阅。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139.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