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2

高一数学教案 2015-03-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数学教案】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第二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利用 得到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2.运用 公式进行三角式的求值、化简及证明.

(三)教学过程 

1.已知 两角,我们可以利用 的三角函数去计算复合角 的余弦,那么,我们能否用 的三角函数去表达复合角 的正弦呢?本节课将研究这一问题.

2.探索研究

(1)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 的展开式.

由于公式中的 是任意实数,故我们对 实施特值代换后并不影响等号成立,为此我们曾令 ,得到 ,

两个熟悉的诱导公式,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在 中对 选取特殊实数代换,使 诱变成 呢?或者说能否把 改成用余弦函数来表示呢?请同学回答.

生:可以,因为

该同学的思路非常科学,这样就把新问题 问题化归为老问题: .

事实上:    (视“ ”为 )

这样,我们便得到公式.

简化为 .

由于公式中的 仍然是一切实数,请同学们再想一下,如何获得 的展开式呢?请同学回答.

生:只要在公式 中用 代替 ,就可得到:

即     

师:由此得到两个公式:

对于公式 还可以这样来推导:

说明:

(1)上述四个公式 ,虽然形式、结构不同,但它们本质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同出一脉:

这样我们只要牢固掌握“中心”公式 的由来及表达方式,就掌握了其他三个公式了.这要作为一种数学思想、一个数学方法来仔细加以体会.

(2) 、 是用 的单角函数表达复合角 的正、余弦.反之,我们不得不注意,作为公式的逆用,我们也可以用复合角 的三角函数来表达单角三角函数.诸如: , , 及 四种表达式,实质上是方程思想的体现:

由 得:

由 得

由 ,得:

由 得:

等式①、②、③、④在求值、证明恒等式中无疑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2)例题分析

【例1】  不查表,求 , 的值.

解:

说明:我们也可以用 系统来做:

【例2】已知, , , , 求, .

分析:观察公式 和本题的条件,必须先算出 ,

解:由 , 得

又由 , 得

【例3】不查表求值:

(1) ;

(2) .

解:(1)

(2)

练习(投影)

(1) , ,则 .

(2)在△ 中,若 ,则△ 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由 ,

∴ , 为钝角,即△ 是钝角三角形.

【例4】求证: .

分析:我们从角入手来分析,易见左边有复角(即两角和与差)右边全是单角,所以思路明确,就是要把复角变单角.

证明:

左边

右             ∴原式成立

如果我们本着逆用公式来看待本题,那么还可这样想:

令 , 则

           ①

至于        

我们可这样分析:

令 得

同理

∴①可进一步改写为:

∴ ……②

又∵

……③

由②、③得

本题还可以从函数名称来分析,左边是正、余弦函数,右边是正切函数,故可考虑从右边入手用化弦法,请同学们自己把上面过程反过来,从右边推出左边.

【例5】求证:

师:本题我们可以从角的形式来分析,左边是单角,右边是复角,如果从右边证左边则要把复角变单角(即利用和角公式);如果从左边证右边则须配一个角 ,所以本题起码有两种证法.

证法1:右边

左边

∴原式成立

师:另一种证法根据刚才的分析要配出角 ,怎样配?大家仔细观察证法一就不难发现了.

证法2:(学生板书)

左边

右边       ∴原式成立

3.演练反馈(投影)

(1)化简

(2)已知 ,则 的值(      )

A.不确定,可在[0、1]内取值 B.不确定,可在[-1、1]中取值

C.确定,等于1 D.确定,等于1或-1

参考答案:

(1)原式

(2)C

4.总结提炼

(1)利用“拆角”“凑角”变换是进行三角函数式求值、证明、化简的常用技巧,如: , , .在三角形中, , 等变换技巧,同学们应十分熟悉.

(2)本节课的例5,代表着一类重要题型,同学们要学习它的凑角方法,一般地 ,其中 .

(3)在恒等式中,实施特值代换,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方法——母函数法,这种方法在数学的其他学科中,均有用武之地。它反映的是特殊与一般的辨证统一关系.

(四)板书设计 

课题: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1.公式推导

=……

得到公式………

把公式中 换成 得公式………

2.公式的结构特点

用单角函数表示复角函数

右边中两个积的函数名称不同

……运算符号同左边括号

中的运算符号一致(区别于 、 )

3.折、凑角技巧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演练反馈

总结提炼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shuxuejiaoan/27578.html

  • 【集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并能根据条件逆用等式求向量的夹角; 2.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猜想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意义,并会用反三角符号表示角. 2.掌握用反三角表示 中的角.二.教具 直尺、投影仪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由函数 的定义知,对定义域 中的任一元素 ,在值域 中都有一个元素 使 ,我们知道, 存在反函数时,上述值域 中的元素不仅存在...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1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第一课时)(一)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掌握 公式的推导,并能用赋值法,求出公式 . 2.应用公式 ,求三角函数值.(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各三角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开始讨论两...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上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上学期 3.4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4 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三)教学过程 (可用课件辅助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并能应用它来解决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 2.会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二.教学重点 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向量与坐标之间的转化.三.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引进直角坐标系后...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 1.掌握诱导公式及其推演时过程. 2.会应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或化简.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教学难点 : 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或证明三角函数式.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仪.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诱导...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5 线段的定比分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 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线段的定比分点和终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子集】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