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_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高一数学教案 2015-0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基本思想与步骤;能够借助科学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方程的满足一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 (2)通过启发学生利用直观想象分析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通性通法的学习,体验二分法的算法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体验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探究形成过程,感受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数学家的史料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体会概括结论和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二)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掌握运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的步骤和过程. 难点      理解精确度的概念,概括和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内容安排1.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问题)有一条5km长的电话线路(大约100多根电线杆),某一天线路发生了故障.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研究此问题,并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2.新课导入: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学生回答计算的结果. 教师总结:简单高次函数可以因式分解求出零点,不能因式分解的高次函数我们不能求出其零点,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求零点的近似值. 3.介绍数学史:介绍法国数学家伽罗瓦(e.galois,1811.10—1832.5)与挪威数学家阿贝尔(abel,nielshenrik,1802-1829)的事迹,并引出二分法. 4.例题讲解:例题:求函数 的一个正实数零点(精确到 ) 此时应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需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如何寻找零点的近似解?(即二分法的原理,操作方法) (2)分到何时才能满足误差要求?(即二分法的精度要求) 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之后,首先由师生共同选择初始区间,教师可以利用数轴演示二分法的原理;让学生讨论绝对误差与区间长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表格演示二分法逐次计算的结果.最后由学生归纳二分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师做最后总结.(可以通过计算机作图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 5.练习巩固 使用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函数 的一个正零点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0.01). 教师巡视,学生作练习.要求同桌配合,一名同学负责作记录,另一名负责用计算器求值,尽快求解.    6.拓展加深 由二分法到算法.(1)教师总结二分法的用途,拓展到算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前人算法的基础上,去寻求解决各类问题的算法. (2)介绍函数图象求解法. 7.归纳小结:教师总结二分法的解题步骤,让学生并领会、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发展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 8.布置作业:教材p100练习 2.        教材p102习题3.1 b组 1 (四)教学资源建议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相关的函数值,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计算时间.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协助学生发现、归纳方法,并且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12(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教学目标的落实: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创设有趣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在交流和亲自参与中获得知识,是我们教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从实例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中的实例是为引入二分法的原理做准备,也说明二分法原理源于现实生活,并作用与现实生活.整个教学过程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另外应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替代教师的讲解,分化难点、解决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强化对二分法原理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办法解决问题,倡导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能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与方法. 2.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培养: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为主线,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本节课中学生体验了一个由二分法的研究学习上升到对数学通性通法的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算法思想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 3.重视“以学生为本”: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还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与互助,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可以使他们从多角度看到问题解决的途径.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shuxuejiaoan/27452.html

  • 【集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并能根据条件逆用等式求向量的夹角; 2.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猜想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意义,并会用反三角符号表示角. 2.掌握用反三角表示 中的角.二.教具 直尺、投影仪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由函数 的定义知,对定义域 中的任一元素 ,在值域 中都有一个元素 使 ,我们知道, 存在反函数时,上述值域 中的元素不仅存在...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1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第一课时)(一)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掌握 公式的推导,并能用赋值法,求出公式 . 2.应用公式 ,求三角函数值.(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各三角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开始讨论两...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上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上学期 3.4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4 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三)教学过程 (可用课件辅助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并能应用它来解决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 2.会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二.教学重点 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向量与坐标之间的转化.三.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引进直角坐标系后...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 1.掌握诱导公式及其推演时过程. 2.会应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或化简.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教学难点 : 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或证明三角函数式.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仪.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诱导...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5 线段的定比分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 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线段的定比分点和终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子集】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