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哈了解]第二框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第二框 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学法指导】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重点:解国情、立足国情的重大意义。
【导学检测】
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① 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② 问题。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③ 。
【考点达标】
常考考点: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XX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现代化农业”的主题。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角度讲( )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 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大连、上海等城市重新建设,使用新的无轨电车。该车利用率高 ( 在占用相同路面情况下载客的人数多 )、不污染环境, 同时又可营造一种新的城市景观。这些城市的做法( )
a. 把主观与具体客观结合起来,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b. 体现出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不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d. 不受客观规律支配.
3、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解题指导]
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XX年,在遭遇“雪灾”、“汶川大地震”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XX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8%。12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答: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XX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XX年的gdp增长下调为8%,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
【高考演练】
6、(06•北京卷•39)“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XX年”——XX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XX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
[学法探究]
政治主观性试题分析与破解(2)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之一:“三步曲”(审题、寻根、作答)
1、审题:审题六步曲(略)
2、寻根:从教材中找概念、原理、事例;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找依据。
3、作答:要求做到四化(准确化、完整化、要点化、规范化)
[经验交流]: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809.html
-
[哲学常识考试题库]《哲学常识》第七课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详细阅读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难点】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思。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要求学生掌握错误原因;⑵能力方面: 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
-
[第二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详细阅读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第一框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从容说课第一,框主要讲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从总体上看,本框所讲的道理没有太大的难度,通过学生自己读、议,基本可以理解。老师的讲,主要在导入,处理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在联系以及组织引导学生的议和练等几个环节上。第二,在教学...
-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一、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4 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课堂探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米,...
-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思维导图]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详细阅读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一、课本知识整合(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政府依法行政(1)内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项事务。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注意: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
-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ppt】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详细阅读
一、考点整合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
-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思维导图】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详细阅读
高二政治 ◆必修3 ◆第七课、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讲案 学习目标课标考纲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内容目标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重、难点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基本观...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案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
-
[七上数学第一节课视频]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详细阅读
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掌握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通过“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学...
-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详细阅读
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