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④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⑤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本课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思考]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2)我国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 、、 方面的内容,也包括 、 方面的内容。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 的内涵、 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12345678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精神世界丰富而绚丽精神生活鲜明而独特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 、 和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体现。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 。
文明程度
实用性
整体性
勤劳
智慧
艰苦奋斗
生命力
创造力
区域
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 、 、 以及 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尔克孜族的 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汉族
鲜卑族
吐蕃族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玛纳斯》
西域各族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 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12345678和强大的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 、 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民族文化
共性
民族特性
强烈认同感
归属感
文化
底蕴
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
和睦相处
吸收
借鉴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和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 、创造幸福生活的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 。
生命力
创
造力
凝聚力
内忧外患
强大精神力量
不竭力量之源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的生活,也贴近百姓。譬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贵显赫;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3)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①文学艺术: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最后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首先应明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地位: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最后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12345678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②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⑤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12345678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汇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事实上,历史上中国除了儒、释(佛)、道三者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稣传教士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现。[例1] (XX·安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 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c。a不符合题干,b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答案] c[例2] (XX·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时代性[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答案] a[例3] (XX·江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该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错,中华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故选a。[答案] a[例4] (XX·福建)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 )12345678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 通过“五缘”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和相互交融的特点,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答案] a[例5] (XX·天津)《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格萨尔王传》几千年来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部作品既是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故④符合题意,②③不是材料体现的。[答案] d[例6]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材料二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必须对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概括;解答第(2)问应运用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说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征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12345678a.博大精深 b.求同存异c.兼收并蓄 d.源远流长[答案] a2.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传承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 )①实用性 ②整体性③区域性 ④民族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 a4.《三国演义》塑造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我国的文学艺术 ( )a.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b.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c.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d.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答案] c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答案] c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人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有效解决困扰我们的诗歌民族化问题。(1)什么是兼收并蓄?(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简要分析。[答案] (1)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丰富发展中国传统诗歌,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图片赏析(1)龙门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1961年,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2)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川水的北岸。开凿于5世纪中叶前后。云冈石窟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曰武州山石窟佛寺。后又称灵岩寺或曰灵岩石窟等,较规范的正名即解放后定为:云冈石窟。12345678云冈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现存大小洞窟共53个,规模较大的洞窟约有22个。小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尊。高者17米,小者1厘米。云冈石窟历史悠久,从修建上大体可分为三期工程。每一期工程都各具特色,每期工程都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工程为“昙曜五窟”(16-20窟),位于西部东头。开凿于文成帝初年(即453年),属皇家工程。窟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式和游牧民族毡包式。这种结构从力学上讲为拱形式,防震能力强,有较大的支撑力,不易塌毁。这是早期工程窟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牟尼、弥勒菩萨,外壁雕满千佛。这是早期工程的造像内容的显著特点之一。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面方圆,深目高鼻,上身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戴高宝冠,胸饰顶圈,短璎珞,戴臂钏,下着羊肠大裙。早期工程突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政治佛教的主题,获得了“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效果。(3)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4)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1974年的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地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2044.html
-
[哲学常识考试题库]《哲学常识》第七课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详细阅读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难点】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思。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要求学生掌握错误原因;⑵能力方面: 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
-
[第二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详细阅读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第一框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从容说课第一,框主要讲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从总体上看,本框所讲的道理没有太大的难度,通过学生自己读、议,基本可以理解。老师的讲,主要在导入,处理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在联系以及组织引导学生的议和练等几个环节上。第二,在教学...
-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一、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4 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课堂探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米,...
-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思维导图]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详细阅读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一、课本知识整合(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政府依法行政(1)内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项事务。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注意: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
-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ppt】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详细阅读
一、考点整合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
-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思维导图】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详细阅读
高二政治 ◆必修3 ◆第七课、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讲案 学习目标课标考纲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内容目标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重、难点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基本观...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案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
-
[七上数学第一节课视频]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详细阅读
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掌握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通过“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学...
-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详细阅读
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