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学案(人教版)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 物质的含义 (2) 运动的含义(3) 静止的含义(4) 规律的含义
◇理解
(1) 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性 (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
(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
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学时   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结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2(p29):(1)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结论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12345678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它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③⑤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3(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123456789
    ◇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结论3、(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3.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23456789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1~2题。
    4.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5.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4.c   5.b  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第二学时   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内容】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课堂探究4(p31):(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结论4、(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123456789
   ◇课堂探究5(p31):(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   (2)没有。
   ◇结论5、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b、c项都是片面的,故选d。
    ◇课堂探究6(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结论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123456789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既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一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处于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课堂探究7(p32):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结论7、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处,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中批判了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专家点评”栏目,批判了将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导致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静止论,如“飞矢不动”说。
    ◇课堂练习: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8(p33):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23456789
◇结论8、规律的含义。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课堂探究9:有人认为有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而有的事物是没有规律的,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结论9、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课堂练习: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b   解析:题干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着确定不移的;123456789
规律,故选b。   
◇课堂探究10(p33):(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结论10、(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含义: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方法论)
◇课堂练习: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b、c、d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课堂探究11(p34):(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1)不能。     (2)参见本栏目前面关于“都江堰”的论述。
◇结论11、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123456789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课堂练习:6.XX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实说明(  )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  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答案:d解析:a、b、c项错误,故选d。 
第三学时  反馈与提高
一、【探究展示】
第一组:课堂探究1~2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二组:课堂探究3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三组:课堂探究4~7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四组:课堂探究8~11          同学和老师点评:
二、【探究拓展】
各组提问:各组就本课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按顺序提出。
教师设问: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面。
三、【合作再探】
各组内部分别就各组所提问题再一次进行合作探究并用竞答方式进行解决,必要时老师点评
四、【巩固训练】
(  )1.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答:b
(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答:b
(  )3.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三位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答:c
(  )4.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d
本课小结: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80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