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学时)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喝分期。
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123
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关于唐诗体
一、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附]唐诗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
(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123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 (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330.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