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辛弃疾词两首】7 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jì)  鲈鱼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2.多音字
 

三、词义
1.重点词
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2.近义词
风流•风雅
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
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如“寻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别。②平时。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
仓皇:匆忙而慌张。如“赢得仓皇北顾”。惊慌:害怕慌张。
3.相关成语
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③借指武职、军人。
四、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是宋词中成就卓著者。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1234
五、名篇名句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剖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移写内心的担负。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3.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剖析: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剖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剖析: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句中一个“凭”字用得极妙,把渴望有人问、可惜无人问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重点语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剖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1234
结构图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巧用典故 含蓄蕴藉
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现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
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词的最后,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赏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问题探究
问题: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
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比如: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情;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势上稍逊。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
探究:(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准备。1234
(2)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的差异,特别是由北宋到南宋的变更,这是苏辛词风不同的关键。
(3)借助网络资源和其他资料,查阅古人和今人对两人的比较。如: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于苏。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4)选取合适的角度,写成一篇小评论。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328.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