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士塔》有感_《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从角色扮演到意义构建
——
 
温州中学 洪秀善
【设计理念】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对数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的美文。作为学者,余秋雨站在历史高度来俯视和反思民族文化。文本的基础是一些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但他不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分成几个有机的链环,随着叙述的演进,感情也在不断地深厚。高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基本上能将文中史料、掌故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真正深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却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我的教学策划是,先要求学生进行文本视角的转换,根据文中故事改写成演出脚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实现进一步深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并不断建构意义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①文本视角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并自主选择;角色扮演有利于感悟文本,凸现创造,并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再现的情境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再通过评价和课堂对话,开展新的意义构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循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全盘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虽然也有一些思考但并不一定有真正的理解,很难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避免了课堂只讲热闹、让学生不加节制的发挥的尴尬。
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课必须首先根植于文本,然后实现超越文本,在根植与超越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搭建一个有吸引力的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成为阅读文本的真正主人,找到自己理解文本的途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回到文本进行实证性阅读,反复对话、验证,从阅读到创作到验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读出个性,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方案】
课前根据给出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和余秋雨的《莫高窟》,阅读《莫高窟》和《道士塔》,了解敦煌文化,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课上演出,师生对话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编剧根据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入文本:
师: 历史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掠走我们华夏艺术瑰宝不计其数,外国强盗剽掠我国瑰宝的罪行擢发难数,罄竹难书。而更为令人愤怒的是我国国民对于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不知保护还拱手送人!今天我们要学的《道士塔》中就写了这样的不肖子孙,先请同学们看表演。
二、学生当堂尝试表演:(附学生写的演出剧本一例)
    道士塔(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王圆箓
地点:石窟
(王圆箓出场,穿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天,他起得很早,到洞窟里转转。)
王圆箓(自言自语):这好端端的墙上,哪来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啥子玩意儿哩!惹的人毛毛的。
(于是,拎了一桶石灰。)
王圆箓(自言自语):毛什么毛!我刷——(见刷得不干净)道家之道,有始有终,清我寒舍,天经地义。123456
(三下五除二,几面墙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不复存在了。然后,他又瞄上了中座的雕塑。)
王圆箓:这么干净的农舍里,放着这么几座招摇的女像,太有辱我道教的名誉了。让人看见了,成何体统。(沉思了一会,吩咐帮手去借了几个铁锤。)委曲你了。
(哐当数声,婀娜的体态瞬成碎片。)
王圆箓:作为一个道士,总得有样功课做做。听说隔壁村,有个泥匠挺不错的,叫他给我来塑几尊天师和灵官。
(不久,原来的位置上出现了一座还像模像样的道像。)
 
第二幕
时间:19XX年x月x日清晨
人物:某官员、侍童
地点:官府
(某官员出场。一手捋着胡子,一手指着胡乱堆在书案上的数卷经文,吩咐着侍童。)
官员:刘大人贵庚几时啊?
侍童(恭敬地作辑道):回大人,刘大人贵庚十五。
官员:哦,时日已近。承蒙他的厚爱,好歹也备个厚礼一份。
侍童:大人的意思是——
官员(鼠目一溜):那王道士呈上的经文,我都仔细琢磨过了,还算出得了手。
侍童(忙接上话):大人,这好办,您一声令下,我马上叫他送几件来。
官员(微微颔首):不错。但不可弄得太寒碜,悉心打点一下。改日我亲自造访刘大人时不至于脸上无光。
侍童:大人放心,小的定将事情办妥。
(官员奸诈一笑,心想这回可捡了个大便宜。尔尔经文不过礼尚往来,谁又会真正劳它个其中精要。)
 
第三幕
人物:斯坦因,王圆箓
地点:石窟前
(刚刚历经了生死劫难的斯坦因终于站到了这片神秘的佛教圣地面前。)
斯坦因(松了口气):上帝保佑,我的苦劳总算没有白费,这一路上倒也顺畅,没有手续,没有关卡。倒是差点呜呼虎口啦。
(来到洞窟前,却发现只有一个肮脏的老道士,不免有点失望。)
斯坦因(有些尴尬,无奈的耸了耸肩):这里难道没有门卫看守吗?你们馆长在哪?我有事要与他交涉一下。
王道士(睨着眼,瞅了他一眼)馆长?什么叫馆长?
斯坦因(很吃惊,但有很快使自己恢复过来):噢,我是说找一个管事的。
王道士:我就是。(手摸了一下挂在腰上的钥匙)
斯坦因:哦,钥匙都在你这儿呀,那你这里的东西让我瞧瞧。
(斯坦因忙不迭将银元塞到王道士的手里。)
王道士(连连摇头):不成!不成!天底下哪有如此便宜的买卖?难道你们洋人不懂得公平交易?
(斯坦因心里猛的一沉,不好。莫非那臭道士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斯坦因:那你说,怎么个公平交易?
(王道士伸出五指在他眼前晃了一晃)
斯坦因:五万两?
王道士(摇了摇头):值不了那么多。
斯坦因:五千两?
王道士(还是摇头):看在你是洋唐僧的份上,五百两就够了。
(斯坦因张大嘴巴,便随即拿出银元成交,王道士让开身子,那洞窟便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斯坦因面前了。)
王道士:就这些够了吗?(边指着眼前满满几车的文物)
斯坦因(揩了揩满头的汗):够了够了,您这么热情我下次再来,礼物多多的……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口袋里的银元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司大人讳代诺,一路走好。
(装满中国数千年文化精华的车辆,渐渐驶远,远方昏黄的天边,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全幕落
                          (高二(16)班叶菲、周珈亦)
三、对话交流,实证阅读:123456
师: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在台词中,人物形象有鲜明的个性,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有独到之处,再接再厉。看完表演大家对剧中王道士有何评价?
生1:王道士地位很低的人,农民出身,好象很无知,贪钱。
生2:愚昧无知,随意毁坏文物,出卖文物,是千古罪人!
师:王道士的扮演者你认为王道士是什么样的人?
生3:他是那个时代千百万国人中的普通一员,他“卑微、渺小、愚昧”,他也要生活,他卖掉的东西对他来说一文不值,还不如换几两银子用,再说他是道教徒,那些佛经他根本就不懂,佛道水火不容,他没有放一把火烧掉已经是手下留情了,要说他是罪人,是有罪,但不能把全部罪责归于他一身。(学生笑,有的附和)
师:你对这个人把握的较全面,所以表演入木三分(全体学生笑),依你的意见,王道士还不是罪魁祸首,其他同学看来也比较赞同(学生齐说:赞同),那么谁是真正的罪人?
生4:外国的侵略者,强盗,他们把宝物骗走。
生5:19XX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府腐败无能,没把宝物保护好。
师:这位同学历史学的不错,不过中国政府这个概念似乎很笼统,具体说应是哪些人?
生6:是政府的官员,他们没有尽到职责,他们是罪魁祸首,不肖子孙。
师:由此说来,罪人还真不止王道士一个,这是同学们的理解。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看看同学们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否一致,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给我们的理解找出依据。(学生很兴奋)
生7:文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王道士的外貌和行为描写,表明他卑微、渺小、愚昧无知。
生8:第三部分中的对王道士和县长的描写表明王道士的无知和县长等官员不仅没有把文物保护起来,还把文物当成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生9:第一部分还写到王道士是敦煌的罪人,有写到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肩不起这笔文化重债。
生10:第三部分还说到,不,是写到(学生笑)“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从敦煌运走文物,他们的学术在他们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他们的研究“遗忘了一些基本的前提”他们是用欺骗、盗窃的手段得到珍贵的研究资料的,他们是真正的罪人!(学生鼓掌)
生11:文中55页倒数第二行,还写到“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中国官员的作风和外国探险家的实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文物的丢失可想而知——偌大的中国,存不下几卷经文,就是因为有这些不肖子孙糟践文物!(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的确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出示资料一)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XX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XX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XX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123456
而我国官员在这场悲剧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出示资料二)
19XX年.伯希和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而且,已经尝到过甜头的王道士也是早有准备。他在官府来人之前就把比较珍贵的经卷画本给藏了起来。
按理说,事情至此,也该算有了个结局。然而事实却是敦煌的经卷又开始了一轮新的磨难。当北京电令陕甘总督密封藏经洞又拨款运经的时候,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已经是人人尽知。从敦煌到京城行程八九千里,沿途所过州县官府如同层层关卡,多如牛毛的大小官员个个雁过拔毛。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师: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鲁迅《而已集》),再看文章的题目“道士塔”,这塔原来是道士的么?
生12:不是。文章开头点名是僧人圆寂塔,注解也说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第二部分开头说“真不知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表明这塔原是属于佛教的。
(出示资料三)
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师:这实际是对当时政府官员失职、渎职的极大讽刺。
(出示幻灯片)
道士愚昧无知,贪图私利,毁坏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
所以,余秋雨《道士塔》的主题在于揭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而绝不是问罪王道士——因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员的失职和文化强盗的无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3:愤怒、痛惜
生14:痛苦,觉得过去中国人太笨了。
生15:我恨得咬牙切齿,我要是生在那时侯,我就把他们统统消灭在沙漠里!
师:我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有着对祖国的衷肠,我们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就要喷薄而出,那作者呢?我们在进行实证性阅读时看看作者面对以上的罪人有什么情感态度。我们按课文顺序来进行。123456
生16: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作者的心口在滴血,他极其痛心。
生17: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我觉得作者很痛苦,还有点愤怒。
生18:第三部分我好恨。
师:这个“恨”如何引出的?对什么恨?说的具体些。
生19:由一个当代青年的诗引出,表明自己也要向强盗们挑战。表现对强盗的不满。
师:就是他们的行为激怒了作者,作者痛恨他们是吗?
生20:是的,是很强烈的痛恨、愤恨。
师:你有很强烈的爱国感情,体会得很好,再想想这里只对外国强盗有这种感情吗?其他同学说说。
生21:还有对中国官员的恨。
生22:自己好象有点恨自己生错时代,好象无能为力,很遗憾,很无奈。
师:说得好,作为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深知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被盗被毁,心情何其悲怆。正是文物的流失造成现在我国敦煌学者屈辱的从外国买回胶卷,作者深感遗恨。那么最后一节有无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我们齐读末节,体会体会。
(学生齐读)
生23:这节好象没写作者的感情,但觉高兴不起来,很沉重。
师:为什么?
生24:末节虽然写得简洁,但仍然意味深长。作者对中国敦煌学的研究充满希望,对中国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加紧钻研的实干精神的肯定,也是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师: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逐渐地和作者的感情趋向一致,这就是说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文末作者极淡的一笔,竟然也有同学能理解。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极高的阅读境界。(学生高兴)批文入情,顺藤摸瓜,进入了作者为我们创造的阅读视野,你们就成功了。道士塔引起作者对历史对人格的深思,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请同学们记住历史教训。
 【总结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特别感到有一种成功感。本文较长,如果一句一节地讲读,那势必耗费课时,学生也“听”之无味。在我布置预习任务后,由于任务形式比较新鲜,学生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写剧本、分角色、琢磨表演动作、表情、台词,只过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在课堂上演出了,虽然演出有些粗糙,但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是完全能够撬动“地球”的。如果说课堂是一个充满磁力的“场”,那么,反思这节课,这磁力就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驱动(意义构建)得: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它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王尚文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种碰撞,……一个自觉受到控制的过程。……是两个生命体(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读物的教材)之间的碰撞。只有是触及从而改变读者——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碰撞,阅读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②本节课在布置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就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学习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问题、情感、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设想和方案,写出演出脚本,而且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活动者置于现有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之中”③活动课不仅提供锻炼的机会,也对每一位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活动成了源源活水。这使我认识到,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构建。本节课视角的转换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是这样的难度,反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123456
    2、情境驱动。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表演,再现故事情境,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与课文中的情境发生联系,比较、体验、感悟,教学中就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从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但创设语文情境,应着眼于语文本身,必须通过语言,其目的应该在于推动与文本的对话,走入、体悟甚至超越文本情境。
    3、背景驱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背景资料的介入,有助于使学生阅读对话走向深广的境界。我所展示的材料中,文物流失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在惊讶中痛心;中国官员的态度史实,唤醒了学生心中的“恨”;佛道教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匠心。我体会到阅读文本既不能只盯住文本本身,也不能忽视文本而成课外资料的堆积。教师应该学会选择那些能够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并在适宜的时机呈现出来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处于一种“跃如”状态。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可替代的驱动力,
    4、主导驱动。眼下,不少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似乎比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④这句经典的话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教师的“导”,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指导、启发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茫然困惑到豁然开朗,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感悟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把好课堂这个“场”的磁力方向,并与学生共同进入文本情境,发挥作为较成熟的文本阅读者的作用,以自己的语文智慧启发学生的语文智慧。这应该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尺度。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4月第一版8页
②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94年版294页
③《活"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7)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210页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233.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