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科目]  语文
[标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一、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二、疏通文意、诵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三、认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有过必改的精神。
    四、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五、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词义辩析的方法。
【课文解析】
    一、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⒈了解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父亲影响,司马迁自幼以完成中国通史为己任,从小便博览群书。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到南北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大约十几年时间。游历结束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做了郎中,跟随武帝到过很多地方,最远曾到云南等地,这是他的第二次大游历。这些经历给他提供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搜集遗闻旧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机会,为史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出巡西南回来后,其父病逝,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在天汉二年,《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入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奋著书,于征和二年完成《史记》。
⒉《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年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
《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盛赞说:“(《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即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史记》系统地对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以及民族、地域、艺术、宗教等各方面作了记述,可称是一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
《史记》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鼻祖,也是古代传记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在书中,作者塑造了大批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的历史人物,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极富艺术感染力。在本课的学习中,将体会到这一特点。
⒊.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是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前279,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正占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这期间,秦国主要对付楚国,前280年夺取楚上庸及汉水北岸地区。但秦没有停止对赵国的进攻。于赵而言,如何对付秦的挑衅是安危这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在这一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为保卫赵国的尊严尽职尽责,鞠躬尽瘁。12345
    二、疏通文意、诵读全文并背诵文章最后一部分
⒈理解字、词、句,翻译全文
注音
蔺(līn) 袒(tǎn) 瑕(xiá) 睨(nì) 镬(huò)  渑(miǎn)  缶(fǒu)  怿(yì)  驽(nú)  刎(wěn) 缪贤舍人(mīào )   臣愿奉璧往使(pěng)   使其从者衣褐(yì)  请奉盆缶秦王(fèng) 引车避匿(nì)  臣等不肖(xiào)  卒相与欢(xiāng)
解词
拜为上卿:古代授与官职叫拜。
    闻于诸候:闻名、出名。
    遗赵王书:送给。
    患:忧虑、担心。
    示:给人看。
    睨:斜着眼看。
    辞谢:婉言道歉。
    佯为:装作。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
    靡:倒退。
    拜:向别人进酒或献礼。
宣言:扬言。
已而:过了些时候。
不肖:不才。
鄙贱:见识短浅。
古今词义辩析

    难句翻译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蔺相如说:“秦国用(十五)城求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给了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十五)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译: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着眼睛看殿柱,(样子好象就)要把和氏璧砸到殿柱上。秦王怕他把和氏璧砸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砸璧),召来主管官员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之,归璧于赵。
    译:蔺相如估计秦王即使斋戒,(也)一定违背约定不把城池赔偿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化装成老百姓,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跑,把璧送回赵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译: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好的大夫,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就)任命他做赵国的上大夫。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译: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去,估计一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三十天还不回来,就请允许我们拥立太子为王,用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345
    译:我们离开亲人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还)在秦国的朝廷上呵叱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即使无能,难道还怕廉将军吗?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现在(如果)两只老虎相斗,势必不能都存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⒉诵读全文
要顺畅地诵读全文,首先要利用好工具书。本课的生字、词、通假字较多,篇幅又很长,应充分利用工具书正音正义,以正确理解文意。尤其要注意不能把古汉语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其次要注意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才能读出对话、人物语言的语气,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最后要有感情诵读,充分认识廉、蔺二人以国事为重,弃个人恩怨于不顾的大局精神,在层层推进的矛盾斗争中体会廉蔺二人的有勇有谋,忠贞爱国。以上三条,都需要在熟诵课文的过程中去实现。
⒊背诵文章最后一部分
    文章最后一部分为“廉蔺交观”(或“负荆请罪”),从“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至结尾。这一部分宜采取分段背,然后再连段成篇。如能对本部分熟读成诵,不仅可增强语感,而且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领会文章全旨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学习廉颇忠于国事、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3段):完璧归赵。
    第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生平,同时指出两个地位悬殊,为后文“廉蔺交观”埋下伏笔。
    第3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为相如出场作铺垫,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相如的胆识。
    第4段,通过缪贤荐贤,先虚写相如的有勇有谋。
    第5段,蔺相如出场,君臣对话显出蔺相如的果敢、机智。
    第6—13段,相如身负重任出使秦国,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完璧归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极简洁,形象的语言在重重矛盾冲突中刻画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相如奉璧秦王”显示了赵国的礼貌,同时也使后文的取璧、归璧显得有理。当他“视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又不动声色地以“璧有瑕”为由取回璧,然后申说赵王尊重秦王而秦王无意交出赵城,就使秦国承担了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更有理。便说理并不能防止秦王用武力夺璧,他就抓住秦王只是仗势骗璧,不敢逼人太甚,以至璧碎人死,白受天下人谴责的心理,演了一出怒发上冲冠,以死来威胁秦王。秦王果然“辞谢”,“固请”,证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能力。但蔺相如却又确实以死保璧,以生命捍卫赵国的尊严,因为当时的形势发展也许在相如预料之中,也许是在秦王掌握之内,蔺相如必须时刻有为国家而牺牲的心理准备,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叹服。随后,相如又利用秦王自大麻痹的心理,争取了五天的时间,暗中把璧送回了赵国,而蔺相如,作为赵国形象的代言人,却勇敢地留了下来,接受莫测命运的裁决。至此,矛盾就由“夺璧”、“保璧”转化为是否杀蔺了。在秦国朝廷上,蔺相如出人意料地直斥秦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自己把璧送回赵国找到理由,接着一句“赵王奉璧来”表明了赵国是尊重秦国的,从而提出交换可以,但秦国需先割让十五城。这样既保全了秦王的面子,又维护了赵国的利益。最后,蔺相如置生死于度外,坦然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方面,蔺相如估计秦王不会杀自己,因为“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另一方面,他也是准备以死殉国的,毕竟是大国的横暴之君,脾性难以预料,大怒之下杀相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秦王最终还是很理智地“毕礼而归之”,蔺相如在这一回合中又占了上风,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和自己的生命。在一个个以弱对强,险象环生的斗争场面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12345
    第二部分(14—16):渑池会。   
    第14段:廉颇、蔺相如渑池会前计议。一方面显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了武将廉颇虑事周全,一切从国事出发,有勇有谋。
    第15段:详写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过程。表现出了秦王的骄矜,进一步揭示了蔺相如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以死捍卫国家尊严的高贵品质。
    第16段:渑池会结束,秦国终未能占赵国上风。
    第三部分(17—21):廉颇交观(负荆请罪)。
    第17、18段: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19段:相如不计私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说服门客,充分体现了一心为国的赤胆忠义。
    第20、21段:蔺相如的胸怀也打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廉颇以国事为重、知过必改,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不仅深化了廉、蔺二人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司马迁的观点,只有内部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才能抵御外侮。
    四、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按史记的体例,开头将两人并提,表明二人同以保卫赵国为己任,二者的事业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同时又突出了廉颇的战功,表明了蔺相如出身低微,这样就为缪贤推贤,赵王破格提拔埋下伏笔,同时也使读者了解后文廉颇宣恶言,后又负荆请罪的深刻含义。虽为合传,但本文以蔺相如为重点,以三个故事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三个大舞台,逐层显示了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尤其是在完璧归赵一部分中,作次依次描绘了取璧、保璧、归璧三次有步骤的行动,紧扣和氏璧的命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有勇有谋。虽不见战争,场面却不逊于战场,环环相扣的写法使文章显得紧凑,扣人心弦。
    司马迁在选材上有其独具匠心之处。战国是战事纷飞的时代,但在《廉蔺列传》中却看不到四起的狼烟。三个故事都是以文官蔺相如为中心,讲的是赵国的内政外交。而事实上,这三则故事又无一不与军事有重大的联系,蔺相如、廉颇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涉赵秦的关系、关系到赵国的安危存亡。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作者独创的以人物为主体再现历史真实的记传体编撰方法的特点。史家选材贵真实,叙述求简。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但必要处,绝不惜笔墨。如缪贤荐蔺相如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一节,一一写来,体现了史书选材于重大事故谨持持重的态度。在文末蔺相如舍人谏相如一节,也不厌其烦,将蔺相如与舍人的对话实录下来,为后文“独畏廉将军哉”张本。可见:史记的选材与作者的史观息息相关,即再现史实,又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掌握重点实词词义辩析的方法
    本文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篇文言文,不仅篇幅长,生字多,而且语言现象也非常多,如果不利用工具书,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是难以奠定学习文言文的良好基础的。
    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实词有:书、请、对、幸、许、负、立、交、设、引、恐、毕。对这些实词宜采用卡片积累法,逐步巩固,才能掌握。举例说明:12345
    请,查字典有如下议项:①请求,[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②邀请。③渴见,拜见。
    璧有瑕,请指示王。请:符合注释①中“注意”的第二种情况,为“请允许我……”。
    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请:符合注释①中“注意”的第一种情况,为“请您……”。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很确切地掌握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解一词多义之难。
【测试题】
    ⒈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①可与不(  )②拜送书于庭(  )③召有司案图(  )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⑤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⒉指出下列加黑字在句中的作用

⒊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求使可使报秦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大王见臣列观。
⑤徒见欺。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⑦何以知之
⑧且相如素贱人
⑨而君幸于赵王。
⑩马之千里者
⒋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①奉璧西入秦(  )
②秦御史前书曰(  )
③且庸人尚羞之(  )
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⑤归璧于赵(  )
⑥怒发上冲冠(  )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
测试答案
    ⒈①不通否;②庭通廷;③案通按;④缪通穆;⑤孰通熟

   

  ⒊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句;③被动句;④状语后置句;⑤被动句;⑥状语后置句;⑦宾语前置句;⑧判断句;⑨被动句;⑩定语后置句。
    ⒋①西,名→状;②前,名→动;③羞,动→意动;④先,形→意动;⑤归,动→使动;⑥上,名→状;⑦诈,动→名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926.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