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蜀相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第4课 蜀 相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    祠堂  何处寻?锦官  城外  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   碧草   自春色,隔叶 黄鹂    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  频烦    天下计,  两朝开济   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1234
  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 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4.下列语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XX高考中,潍坊市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首建高考“标准化考场”,监控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杜绝了“假文具真作弊”的设备。
b.XX年5月10日,xx在日本参观了横渡山手中华学校时,为华侨子弟讲解唐诗《静夜思》,还回答了一位小朋友“怎样才能当xx”的问题。
c.我国首部《护士条例》将自5月12日起实施,护士泄露病人的隐私将可能失业。
d.普京为自己的总理工作定下了目标:我希望未来的政府要像瑞士表一样精确;在经济上提出降低通货膨胀,降低特定行业税,继续扩大对外投资。
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在“监控室”前加“在”;把“设备”改为“现象”;b.成分残缺,在“小朋友”后加“提出的”;d.搭配不当,“降低”和“率”搭配。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5~7题。
5.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
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1234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答案 d
三、课堂延伸
(XX•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①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③,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⑤。
注 ①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③北极句: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④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⑤《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8.解释下列词语。
(1)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天地俱来 (2)与古今俱变
9.有人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万方多难”,既指“西山寇盗”的吐蕃;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望见无边春色,感时抚事,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所以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10.尾联借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四、语言运用
11.请按例句句式,续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1234
阅览群书的韵味是什么呢?应该是一首无韵的诗:有“空山新雨后”的明亮清爽,有“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寂寥,也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激昂。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曲无谱的歌 有“绕梁三日,意犹未绝”的余韵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 也有“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哀怨凄婉
12.仿照上下句,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句式一致。
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答案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918.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