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漫话清高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1.了解“清高” 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课堂上,学生推荐代表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
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 这一概念。
(3)由以上概括可把文章分成哪两部分?
        一  1一7 节)清高在古代
【明确]
        二 (第8节)清高在当代
2.研读探究 (1)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 与显贵无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3.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清高”谈一谈。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同样以“清” 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 中“清” 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富贵的不屑态度。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当然,事业上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还是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如何在成功面前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本文作者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这正是作者写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吧。读者也许会嫌“清高”迂阔,不敷实用,可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注意采取和吸收,有助于我们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3.品读鉴赏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 最能体现又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何处觅清高? 

                        刘志琴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 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要说“清” 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钟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清” 字再加上“高” 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知识界就已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运动,从五十年代初批判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肇始,就把知识分子那种温情脉脉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加以鞭笞,由此揭开知识分子改造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十年浩劫,矛头不仅指向时政言论,就连温良恭谦让的性情,温文儒雅的风貌也在扫荡之列,致使那些素来洁身自好的,不争名于市的,不轻言附众的,不太随和的,不耻奉承的等等具有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以清高进行自我批判。很显然,这“清高”在社会舆论中已是贬词,与衰词早已绝缘。然而贬是贬,却又是臭豆腐一块,虽臭亦香,因为这清高与政治立场错误相比,是轻量级的,不会伤筋动骨,捡讨检讨容易过关,因此不论是真清高,假清高,一旦要H放思想检查莫不以“清高” 自谴自责,运动过后倘若以清高作结论,已属不幸中的大幸,又不免在自怨自艾中沾沾自喜。这“清高”在知识分子情感中纠集的喜怒哀乐,真是一言难尽。虽说这“清高” 已经异化,但毕竞是淡泊明志的操守,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敬重,即使在极左思潮的暴风骤雨中,那些耿直放达之士也多以清高自重,在心灵深处集有这一方净土。
  可悲的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565.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