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性质(2)

高二数学教案 2014-05-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课    不等式的性质(2)

教学目的:

1 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 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定理1—3及其证明;

3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4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定理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和思考问题严谨周密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性质定理1、2、3及推论,注意每个定理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理解定理1、定理2的证明,即“a>b b<a和a>b,b>c a>c”的证明 这两个定理证明的依据是实数大小的比较与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2 定理3的推论,即“a>b,c>d a+c>b+d”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 但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得出一般结论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结合法——即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顺利完成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两个实数大小的充要条件是:

2.(1)如果甲的年龄大于乙的年龄,那么乙的年龄小于甲的年龄吗?为什么?

(2)如果甲的个子比乙高,乙的个子比丙高,那么甲的个子比丙高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方法.

二、讲解新课: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a>b,c>d,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 例如:a>b,c<d,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对称性)

       即:a>b b<a;b<a a>b

证明:∵a>b ∴a-b>0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a-b)<0

即b-a<0  ∴b<a     (定理的后半部分略) .

点评:可能个别学生认为定理l没有必要证明,那么问题:若a>b,则 和 谁大?根据学生的错误来说明证明的必要性 “实数a、b的大小”与“a-b与零的关系”是证明不等式性质的基础,本定理也称不等式的对称性.

定理2:如果a>b,且b>c,那么a>c.(传递性)

        即a>b,b>c a>c

证明:∵a>b,b>c  ∴a-b>0, b-c>0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a-b)+( b-c)>0  即a -c>0

∴a>c

根据定理l,定理2还可以表示为:c<b,b<a c<a

点评:这是不等式的传递性、这种传递性可以推广到n个的情形.

定理3:如果a>b,那么a+c>b+c.

      即a>b a+c>b+c

证明:∵a>b,  ∴a-b>0,

       ∴(a+c)-( b+c)>0  即a+c>b+c

点评:(1)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

(2)利用定理3可以得出:如果a+b>c,那么a>c-b,也就是说,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边移到另一边.

推论:如果a>b,且c>d,那么a+c>b+d.(相加法则)   

        即a>b, c>d a+c>b+d.

证法一:

a+c>b+d

证法二:

a+c>b+d123

点评:(1)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2)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三、讲解范例:

已知a>b,c<d,求证:a-c>b-d.(相减法则)

分析:思路一:证明“a-c>b-d”,实际是根据已知条件比较a-c与b-d的大小,所以以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为依据,直接运用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确定差的符号,最后达到证题目的

证法一:∵a>b,c<d

∵a-b>0,d-c>0

∴(a-c)-(b-d)

=(a-b)+(d-c)>0(两个正数的和仍为正数)

故a-c>b-d

思路二:我们已熟悉不等式的性质中的定理1~定理3及推论,所以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加以变形,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证法二:∵c<d    ∴-c>-d

又∵a>b

∴a+(-c)>b+(-d)

∴a-c>b-d

四、课堂练习

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如果a>b,那么a-c>b-c;

(2)如果a>b,那么 >

分析:从不等式性质定理找依据,与性质定理相违的为假,与定理相符的为真

答案:(1)真 因为推理符号定理3

(2)假 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3(初中)可知,当c<0时, < 即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数,必须明确这个数的正负

2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c>d,能否断定a+c与b+d谁大谁小?举例说明;

(2)如果a>b,c>d,能否断定a-2c与b-2d谁大谁小?举例说明

答案:(1)不能断定 例如:2>1,1<3 2+1<1+3;而2>1,-1<-0 8 2-1>1-0 8 异向不等式作加法没定论

(2)不能断定 例如a>b,c=1>d=-1 a-2c=a-2,b+2=b-2d,其大小不定 a=8>1=b时a-2c=6>b+2=3 而a=2>1=b时a-2c=0<b+2=3

3 求证:(1)如果a>b,c>d,那么a-d>b-c;

(2)如果a>b,那么c-2a<c-2b

证明:(1)

(2)a>b -2a<-2b c-2a<c-2b

4 已和a>b>c>d>0,且 ,求证:a+d>b+c

证明:∵

∴(a-b)d=(c-d)b

又∵a>b>c>d>0

∴a-b>0,c-d>0,b>d>0且 >1

∴ >1

∴a-b>c-d  即a+d>b+c

评述:此题中,不等式性质和比例定理联合使用,使式子形与形之间的转换更迅速 这道题不仅有不等式性质应用的信息,更有比例的信息,因此这道题既要重视性质的运用技巧,也要重视比例定理的应用技巧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定理1~定理3及其推论,理解不等式性质的反对称性(a>b b<a=、传递性(a>b,b>c a>c)、可加性(a>b a+c>b+c)、加法法则(a>b,c>d a+c>b+d),并记住这些性质的条件,尤其是字母的符号及不等式的方向,要搞清楚这些性质的主要用途及其证明的基本方法

六、课后作业

1.如果 ,求不等式 同时成立的条件.

解:

2.已知 ,   求证:

证:∵      ∴

又∵     ∴ >0      ∴

∵       且

3.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

解: -   

当 时∵ 即

        ∴   ∴ <

当 时∵ 即 123

      ∴    ∴ >

4.如果   求证:

证:    ∵   ∴    ∴

     ∵   ∴    ∴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9240.html

  • 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_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地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小学数学教案课题_数学教案-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高中_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_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直线的方程有几种]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