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教案_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高二数学教案 2014-05-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自备:

三角形纸片、铁丝(代表直线)、纸板(代表平面)、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1) 动体的特征,对“线面垂直”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和感知,在高中阶段,创设情境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高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③请将①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2)观察归纳

①思考: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②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

③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3)辨析(完成下列练习):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则a⊥b。

在创设情境中,学生练习本上画图,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如不直观、不标字母等加以强调,并指出这就叫直线与平面垂直,引出课题。

在多媒体演示时,先展示动画1使学生感受到旗杆ab所在直线与点b的直线都垂直。再展示动画2使学生明确旗杆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也垂直,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在辨析问题中,解释“无数”与“任何”的不同,并说明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给出常用命题: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1)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学校广场上树了一根新旗杆,现要检验它是否与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

(2)折纸试验

如图,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③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123

(3)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①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②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在讨论实际问题时,学生同桌合作进行试验(将铁丝当旗杆,桌面当地面)后交流方案,如用直角三角板量一次,量两次等。教师不作点评,说明完成下面的折纸试验后就有结论。

在折纸试验中,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在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先让学生叙述结论,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引导、补充完整,并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简要说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学生试用图形语言表述,练习本上画图,可能出现垂足与两相交直线交点重合的情况(如图),教师加以说明,同时给出符号语言表述。

在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强调“两条”、“相交”缺一不可,并结合前面“检验旗杆与地面垂直”问题再进行确认。指出要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这充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

(1)尝试练习:

求证:与三角形的两条边同时垂直的直线必与第三条边垂直。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将其转化为几何命题:不妨设

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评析,明确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时的具体步骤,防止缺少条件,同时指出:这为证明“线线垂直”提供了一种方法。

(2)尝试练习:如图,有一根旗杆ab高8m,它的顶端a挂有两条长10m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d。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的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

本题需要通过计算得到线线垂直。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后,对照课本p69例1,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

(3)尝试练习:如图,已知a∥b,a⊥α,求证:b⊥α。

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用判定定理证,提示辅助线的添法,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对照课本p69例2,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

4.总结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给出框图(投影展示),同时,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并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教师作好记录,以便查缺补漏。123

5.布置作业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

求证:po⊥平面abcd

(2)课本p70  练习2

(3)探究:如图,pa⊥圆o所在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在这次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中,立体几何不论从教材编排还是教学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我在本节课的处理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几何证明的难度,同时,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面垂直的定义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对图形、实例的观察感知基础上,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概括得出,并通过辨析问题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易发现,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安排折纸试验,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尽量少讲,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使学生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展开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本节中教师不作例题示范,而是让学生先尝试完成,后讲评明晰。为更好地巩固判定定理,设置了有梯度的练习,其中练习(1)是补充题,是判定定理的最简单的运用。作业中增加了基础题(第1题)和开放性题目(第3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几何体中体会线面垂直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始终注重训练学生准确地进行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培养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4.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质疑、多概括。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9238.html

  • 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_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地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小学数学教案课题_数学教案-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高中_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_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直线的方程有几种]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