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_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

高二数学教案 2014-06-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数学习题课“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教学案例与评析

 

 

 

数学习题课对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起到检查、巩固、提高、拓展的功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安排一些习题课。然而,习题课的选题,容量怎样安排才合理,效益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我认为习题课绝不是简单的习题介绍,也绝不是教辅资料的处理之需,我觉得习题课题目的选择和教学安排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整理知识,整顿习惯,整合思维的原则;一是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的原则。高二这段时间进行椭圆单元的教学,在习题课上,我备课时,首先确定好这一节课的目标以及每个选题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广泛阅读、筛选、重组,尽量编成“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题目,这样,教学容量、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本人高二椭圆单元教学习题课设置的“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

○教学背景:椭圆标准方程及简单的几何性质上完后,为了使学生掌握标准方程及相关的量,我安排了习题课,编成“一题多问”的题。

教学目标 :

1)加强学生对椭圆方程的认识,巩固有关概念、性质。

2)能够根据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设置:例1:已知椭圆方程,回答下列问题:

(1)出该椭圆的长轴、短轴长,焦距,离心率

(2)写出该椭圆的顶点、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3)作出该椭圆的图形。

教学要求:

1)三位同学板演。

2)把1、2中涉及到的量在图中标出。

3)体会椭圆中的量与焦点的位置关系。

教学意图:1)检查、巩固,2)数形结合,3)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教学背景:根据性质求椭圆方程,能够强化对椭圆的几何性质认识,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巩固椭圆的性质,熟练掌握求椭圆方程的方法和注意四项。

问题设置:例2.根据条件,写出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过点P(3,0),且长轴长是短轴长的三倍的椭圆。

(2)以直线3x+4y-12=0和两轴的交点分别作为顶点和焦点的椭圆。

(3)一个焦点把长轴分成长度为7和1两段的椭圆。

(4)已知长轴长与短轴长之比为2:1,一条准线方程为x+4=0的椭圆。

(5)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为,一条准线是x=3的椭圆。

(6)焦点在x轴上,其长轴端点与相近的焦点相距为1,与相近的一条准线距离为。

教学要求:1)前三题学生板演。

2)要求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整合求椭圆的一般思路及注意事项。

3)后三题课外作业 。

教学意图:1、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

2、整理知识,整顿习惯,整合思维。

【评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新树立教材观,教师对教材、教辅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习题课如果只是把课本、资料上的题目照搬照抄,使用起来总感到凌乱、目标不集中,讲解单调,题目功效较弱等缺憾。这样,备课时考虑好想要达到的目标,广泛阅读,仔细筛选,大胆重组编成需要的题目,使用起来很方便,讲解起来易透彻,教学意图特明显。另外,新课改积极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一题多问,根据老师的预设,层层深入探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自学能力;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做题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题多人板演,有比较,互展示,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创新、求速度、求最佳。

【教学案例二】

○教学背景:对于椭圆方程,学生对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比较熟悉,解题时往往疏忽焦点在Y轴上的情形。于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以期引起学生重视。

教学目标 :加强对椭圆方程的认识,在解题中注意焦点的位置。

问题设置:例:设方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方程的准线与X轴平行,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方程的一个焦点坐标为(0,1),求m的值。

(4)方程的离心率e=,求m的值。

教学要求:四个组每组一题,选代表板演,并说出老师选这题的意图。

教学意图:引导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归纳。

【评析】

两相比照辨异同,举一反三旁类通。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能使我们认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即在比较中求异),也能够认识同类事物的共点特点(即在比较中求同)。通过这一题多问,反复强调求解时要考虑焦点位置,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告诉学生把椭圆方程换一下,课后在去做,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对题目的背景的改变,让学生不断思考,互相启发,总结归纳出解题规律。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通过“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中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案例三】○教学背景:椭圆单元里有一类围绕焦点三角形而设置的题目,有规律可循。

问题设置:例:设P是椭圆上一点,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

(1)若,求P点坐标,三角形F1AF2的面积。

(2)若,求P点坐标,三角形F1AF2的面积。

(3)为钝角,求P点横坐标x0的取值范围。

教学要求:讲解问1,学生自做问2、3

【评析】

类比、联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求同、求异是数学思考的常见方法。“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巧妙地把同类的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原本被动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觉行为。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构思、延伸、开拓,这样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案例四】

○教学背景:最值题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椭圆与双曲线有许多相近之处,讲好椭圆有利于全局。仔细研究椭圆单元的有关最值题,万变不离其宗,有通法。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椭圆有关的最值问题,探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问题设置:例:已知x、y满足,探究下列问题:

(1)求U=x2+y2-2y的取值范围。

(2)求U=2x+3y+4的取值范围。

(3)求点P(x,y)到A(1,1)距离最小值及对应的P点坐标。

(4)求点P(x,y)到直线L:x+2y=4距离的最值。

(5)求U=的取值范围。

(6)设该椭圆与坐标轴正半轴交于A、B两点,在劣弧上取一点C使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求面积最大值。

教学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口答,师生合作完成。回头比较,总结出规律:

1)建立目标函数。对于目标函数采用的手段有:消元:法一,代入消元转化成二次函数;如1.3.

法二,参数方程转化成三角函数;如1.2.3.4

联想:数学表达式的几何意义,如斜率、距离等。如5

2)找临界状态。如6

【评析】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现代教育论指出,教育是教师的导引与学生的知行的统一,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消除教师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倾向,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习题课题目的选择重组,给师生共同探究提供了一个平台,问题的设置,有序,递进,通过探究能够发现规律,便于总结归纳,很有一点“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实践让我体会到“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对数学问题进行再加工,再创新,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方便师生共同整理知识,整顿解题习惯,整合思维。“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设置问题使教师的预设促学生的生成,使习题课更精彩。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9428.html

  • 圆的方程_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三]不等式的性质(三)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怎么解_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的由因导果、执要溯因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证明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方法; (4)通过含有绝对值...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基本作图】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视频_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一二三_不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1.教材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一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_不等式的证明(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