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思维导图】内环境与稳态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动物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间接交换
(1)细胞与细胞外液直接交换
 
    思考: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然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会发现手上起了很多泡,那么泡内的液体是什么?来源如何?时间长了,泡就逐渐消失,泡中的液体到哪里去了?
    提示:泡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它是由毛细血管内的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的。时间长了,过多的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2)细胞外液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
    (1)概念: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三部分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又叫细胞外液。
    (2)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稳态
    1.概念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1)体温恒定。
    (2)气体平衡:维持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合作探究
    探究一:内环境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关系:
 
    (1)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
    (2)内环境各组分的物质交换过程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运回血液中,废物和二氧化碳最终通过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循环。
    探究二: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废物。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一方面沟通着人体各个部分的组织液;另一方面与肺、肾脏和胃、肠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使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234
    从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过程可以看出,血液循环正常地进行,就可以避免内环境中物质因不断地被细胞利用而耗竭,从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成分的相对恒定,这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探究三:体内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体内细胞是通过内环境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些营养成分溶解于血浆中,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被组织细胞利用。外界空气随着吸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肺泡壁很薄,外面紧紧缠绕着的毛细血管的管壁也很薄,它们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此时,肺泡里的氧气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被组织细胞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就是这样被组织细胞吸收的。
    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人体内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co2等对人体细胞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间隙的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进入组织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循环系统。当血液流经肺泡壁外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此时,肺泡缩小,通过呼气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尿酸等形成尿液,通过排尿排出体外。这些代谢废物也可通过皮肤排汗排出体外。
    从以上可以看出,消化系统所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所交换的氧,都要经过循环系统才能运输给体内的所有细胞;而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运到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这四个系统都与人体细胞的代谢有直接关系。通过这四个系统的密切协作,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就可以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了。而这四个系统的密切协作,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完成的。
    探究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在体液传送下对机体的调节,其中主要为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题例领悟
    【例题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细胞功能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由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1234
    答案:d
领悟
稳态是人和动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题2】xx广东卷,12  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图中a、b、c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内环境的ph,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反射,排出内环境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组织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哪一条途径阻塞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领悟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内环境的ph是由血浆中的缓冲对调节的;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血浆蛋白过少、组织液中代谢产物过多、毛细淋巴管阻塞等。
    【例题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由于(    )
    a.肺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b.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c.消化道和肺能及时地从外界吸取营养物质和氧
    d.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及时地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和氧,并及时地排出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等生命活动,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答案:d
领悟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形成的调节网络。
课堂反馈
    1.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解析: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一部分水和二氧化碳;三是还有一部分水、无机盐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答案:d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234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高考资源网]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内环境中包含各种化学物质,如激素、葡萄糖、co2和胰岛素,以及氨基酸、水、各种无机盐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结构成分,递质小泡是神经细胞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同时还考查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内容,如对水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考虑不到,就会漏掉消化道这一主要来源。
    答案:b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129.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