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学案

【知识点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国改革: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

(俄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时也应认识到沙皇已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农奴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但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领土的扩张及西进运动。②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该矛盾体现在关税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③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兴起和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美国内战图示:

注意:(1)美国内战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该战争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林肯政府的两个重要文献的发表,调动了黑奴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的连接,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注意两者的比较。

3.德、意统一运动

明确:①分裂割据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核心国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专制统治的传统。

注意:两者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统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德:普鲁士意:撒丁王国)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麦;意:加富尔)采取王朝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手段;④结果:结束了分裂割据,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⑤影响: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过程:德意志的统一完全依靠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则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奥战争)采取了王朝战争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结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压迫,而德没有;③性质上: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意大利统一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④结果:意大利摆脱了外族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4.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下列问题:

①日本19世纪中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的前身富农和商人等,他们和农民封建领主的关系:新兴地主剥削农民,又要向封建领主(大名)纳年贡,受领主压榨,要注意,幕府统治时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明治维新时准许土地买卖,使新兴土地主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大名经商和武士的恶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1234567

②明治维新内容及有关问题:废藩置县的实行,防止分裂势力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幕府等级制度,不仅使威胁中央的藩被废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幕府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摆脱了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④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注意:(1)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俄、日、德、意为什么没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的道路?

一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小。日本的资产阶级正处在形成中,俄国的资产阶级还未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和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二是原统治者能认识到变革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来挽救统治,普鲁士和撒丁王国的国王想扩大版图,延伸势力。

三是资本主义大潮流的历史趋势。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按其任务可分为两类:

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这类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统一运动。

俄:农奴主领导,原封建统治者或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级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结果:由于其领导者的来源成分决定其影响带有封建残余,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②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改革

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对象:法是金融贵族,美则是种植园奴隶主

任务:都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主力: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法:无产阶级主力;美:黑人等广大人民。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或分掌政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也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

 

【方法导引】

明确重点,整固知识;注重比较,深化认识;创设情境,跨科联系。

1.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    别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    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    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    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国内战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认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学原理。1234567

美国独立前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并存在着矛盾。独立战争中,为了打败英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结成了同盟。但独立后,联邦(政府)政权长期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把持。他们利用国家权力,顽固坚持奴隶制,因而受到广大人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产生了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更加尖锐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料。19世纪上半期,南北方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大批新兴企业(如矿山、钢铁企业、冶金企业、燃料企业)的新建和机器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出现,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需要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问题。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了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对北方资产阶级来说,废除奴隶制,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相反,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趋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事实实际上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联系本节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对林肯作一客观评价。同时,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有何异同。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颁布了《宅地法》,使许多穷人能够得到土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是:(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国是凡是叛乱诸州的黑奴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3.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来认识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抓住德意志政治、阶级状况来认识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确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长久以来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空前发展。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产供销渠道,即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币和度量衡,这就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市场;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国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做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1234567

(2)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统一本来是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德意志资产阶级表现软弱,他们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势力、完成统一,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酿成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而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相反,他们决定依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自动选择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形式。当时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力量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如30年代普鲁士倡导建立了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后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⑥有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而奥地利虽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统一会引起境内其他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因而对德意志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利条件。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容克地主实力的增强,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王朝承担了。

4.通过抓住俾斯麦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采用战争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明确他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铁血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俾斯麦在著名的“铁血政策”的讲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德意志的未来不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对内镇压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所谓的“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证。③“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和参谋总长都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战争前后期战争性质的变化,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德意统一运动的相同点:都由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还有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1234567

6.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论导向上要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即幕府统治的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a.倒幕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到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落后的封建国家。b.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产生了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工场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四强藩的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的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大批武士由于经济上陷入困境,也反对幕府,并由幕府的统治基础逐步转变为反对幕府的重要力量。总之,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西方列强的侵入。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接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殖民势力纷至沓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武装倒幕。鉴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新的阶级力量以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工场资本家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为中坚、领导,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们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为此,他们建立了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还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装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见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础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疑难解析】

例1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1234567

解题思路  首先,新兴的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已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阶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提出了“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给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其次,欧洲的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当他们想去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时,却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欧洲无产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萎缩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着下降路线发展。第三,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对象与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王朝,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革命的具体任务以及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国,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要求扩大统治权力,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德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在意大利,任务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则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独立。从总体上看,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革命,使这次革命表现为民主革命的性质。第四,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国的革命重创了各国封建统治秩序。

例2  欧洲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与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试就原因、主要任务、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原因: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处于维也纳体系的反动统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弱小民族如希腊、比利时等国遭到欧州列强的殖民奴役,各种矛盾趋于激化。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高的发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或金融资产阶级或政治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分享政权;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19世纪60、7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用: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反动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革命或改革,则使欧洲主要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因此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范围内基本确立起来。

 

【典例精评】

例1  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讲解  选c。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采取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压迫,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明治维新通过采取废藩置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政割据的状况,因此又具有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又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明治维新本身不具有称霸亚洲性质。1234567

例2  从根源、方式、影响等方面比较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改革与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同点。

讲解  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应用。首先应当明确题目给予比较的内容,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过对根源、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时间是从17~18世纪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纵向比较。具体的比点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这里比较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时间跨度大,有近2xx年的历史,空间范围要求广,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某一点入手,然后逐一进行比较。比如本题先从根源方面比较,然后再对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对影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题目做出准确回答。在进行比较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的比较。

讲解  ①根据:前者因资产阶级革命严重地冲击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欧洲有许多国家着手进行了改革。后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各地区和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径);前者主要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不同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过多数国家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③影响:前者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只是各国向资本主义前进的最初步骤,后因多种原因而发展中断。这一时期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殖民战争,但基本上是商业战争。后者使一系列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征服全球活动也加剧,从而初步形成进步体系。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873.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