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隋唐改革、调整、健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4.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此,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5.募兵制既对封建统治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6.赋役制度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后来又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统治者总结、吸取隋亡的教训,以轻徭薄赋为原则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也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7.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因此,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唐朝统治者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唐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8.隋唐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

教学要点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科举制的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3.府兵制的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四、租庸调制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2.唐朝的租庸调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五、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

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

4.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三省六部制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本课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课时和教具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分析

讲本课前,教师通过概括介绍本课教材的整体内容导入新课: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他们一方面承袭、发展或完善了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制度,如府兵制、租调制等;一方面又创立和逐渐完备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募兵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这些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1234

二、三省六部

是本节重点之一。

讲第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1)三省的职能及其长官;(2)六部的职能。教师要明确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机构。文献资料均可让学生课上阅读,以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内容的理解,并为下面分析此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讲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讲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

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为本课另一个重点。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可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①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讲述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关于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教师将其归纳为: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势力日益强盛,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到了南朝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②科举制的兴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其创立过程归纳为: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③科举制的完善。最后,教师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唐承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小字部分重点介绍考进士科为何受到重视及考取情况,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感性认识。因为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讲较枯燥、单调,不易理解。以上均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以调节课堂气氛。

讲述第2部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举制的进步作用:①抑制士族门阀势力;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教材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了科举制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历朝沿用”。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目,要求学生了解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时间(隋炀帝时),理解科举制在唐朝的发展情况和科举制的作用、意义。

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介绍了隋唐军事制度的变革。 

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教材分别介绍和分析了两个问题:①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措施;②隋朝府兵制的进步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关键措施,是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一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归纳隋朝改革后的府兵制带来哪些效果:一、有利于生产;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三、扩大了兵源;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最后概括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为了让学生理解作用“四”,可指导学生先阅读下面小字部分,从中受到启发。如有时间,可先概括讲述府兵制的创立及其特点,并与隋改革后的府兵制进行比较。要特别强调,隋朝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这就为以后分析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打下基础。1234

2.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教材讲了两个问题:①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的主要措施;②唐朝府兵制的利弊。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唐太宗改革府兵制的三项措施:(一)增加军府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二)兵将分离;(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时,可让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重要目的是“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教材中的《唐朝府兵俑》图,可增加学生对府兵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理解隋唐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和府兵制的利弊。

3.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兴起。教材讲了三个问题:①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和时间(开元年间)。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均田制的破坏;二是兵士逃亡的较多;三是府兵地位下降。教师讲原因时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可适当补充一些生动的史实、实例或具体的数字等。②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目的,为增强军事力量。③募兵制的特点和对唐朝统治的利弊。教师可用对比法,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点:一是府兵需自备兵器、资粮等,而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给;二是府兵若有征战,则临时从各地征发而来,朝廷临时指派军官指挥打仗,而募兵则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兵将间有隶属关系,与府兵的兵将分离形成鲜明对照。在比较之后再对两种兵制产生的后果、影响进行对比,重点放在分析募兵制的兵将关系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军阀的形成”。从而分析出募兵制最大的弊端是:它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要求学生理解府兵制崩溃,了解募兵制兴起的时间;募兵制对封建统治的利与弊。由于府兵制的崩溃是难点,教师一定要按教材讲清崩溃的原因:一要条理清,分三点一一讲清,讲透;二可适当补充感性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三点原因中,第一点均田制的破坏是重点,是根本原因。教师可通过分析均田制破坏是导致府兵制瓦解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讲本目时,可适当引用《兵车行》等唐诗。

五、租庸调制

是本课又一重点。

1.隋朝的赋役制度的改革。这部分教材讲了两个小问题:①隋朝赋役制的改革。讲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讲明,隋朝在赋役制度上也基本上沿用北魏的租调制,但数量却有变化,而且服役时间也不同。然后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也要遮住唐朝部分。讲此表时一定要突出隋朝在服役方面的重大改革──开始部分地实行“纳绢代役”。另外,租调数量也有所减轻,服役时间也缩短了。

2.唐朝的租庸调制。教材首先介绍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原则是“轻徭薄赋”。教师要分析原因:①唐吸取隋亡的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教材接着重点介绍租庸调制的内容。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让学生从三朝赋役制度的比较中加深对唐租庸调制的理解。讲述此表时,尤其要强调隋唐两代关于“庸”的不同规定,并从中分析,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唐朝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在此,可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1234

3.隋唐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教材将其归纳为三点:①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②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举出数字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直到天宝年间,租庸调的收入仍占唐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60%左右。③巩固了府兵制。最后,教材用一句话概括两项制度的意义。

要求学生理解的是: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六、两税法

1.讲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教师要讲明: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教师可深入浅出地分析均田制的破坏对租庸调制的推行所起的瓦解作用。

2.两税法的实行,包括实行的时间、目的、有关历史人物和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讲内容时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用教师介绍的方法自己分析归纳出四点及两税法名称的来历,并指导学生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从中分析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3.在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税法的作用,并将其归纳为三点(可按教材讲)。最后要特别强调,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由此开始了我国赋税发展史的又一个新阶段。

4.结合教材中的小字,让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局限性。另外,也要从唐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分析两税法的实行不可能使农民的负担真正减轻。

小结:隋朝建国虽短,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却给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改革府兵制、赋役制度。唐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整顿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它们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最终都没能挽救唐朝的统治。因此,隋唐虽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时,却不可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作业:(略)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810.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