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靴品牌十大排名榜_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前言:16世纪的德意志,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也就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应时代的感召,马丁•路德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xx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探究的主要问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重要概念]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新教
一、“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是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123456
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拥有领地,德意志7个大诸侯国的君主中有3个本身就是大主教。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常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好几倍。德意志因此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历史纵横]
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全国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自由市,它们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货币。皇帝无权干涉这些诸侯国的事务,他自己也是从七个大诸侯国君主中选举产生的。帝国既无军队也没有财政。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十分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123456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2)内容:】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他公开指出,教皇在德意志销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皇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的主张迎合了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罗马教廷束缚的要求,得到他们的支持。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要他在60天内承认错误。路德坚持斗争,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合作探究1:阅读上面一段文字,思考: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合作探究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3】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 1、依据:】 在同教廷辩论的过程中,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123456
    【2、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在马丁•路德看来,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将原来的七项“圣礼”去掉五项。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德坚持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马丁•路德还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改革产生的影响——对天主教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德意志各地引起极大反响,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影响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城市和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历史纵横]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但是,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农民起义失败后,马丁•路德继续宣传宗教改革主张。在此期间,为了方便德意志人自己阅读《圣经》,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这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此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和普鲁士等地的诸侯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而德意志南部、西部的诸侯仍然信奉天主教,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从此,【影响2】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123456
 
通过宗教改革,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影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简述: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答: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葬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菲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实质。
参考答案: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合作探究4】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123456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765.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